科技助力: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开发的新篇章
科技助力: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开发的新篇章
从贵州到全国:地方猪种保护的科技革命
2024年10月,第二届中国地方猪资源保护与开发利论坛在贵州从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强调,加强地方猪基因资源挖掘和利用,对于推动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论坛的召开,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地方猪种保护的重视,更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正在向纵深发展。在科技的助力下,中国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正迎来新的机遇。
科技赋能: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育种
在秦巴山区的陕西阳晨集团,一场科技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养猪业。作为陕西唯一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阳晨集团通过科技创新,成功打破了国外种猪的垄断地位。
走进阳晨集团的繁育场,智能化饲喂系统、环境监测设备一应俱全。这里的猪舍颠覆了人们对养猪场“臭、乱、脏”的传统印象,呈现出一派干净整洁的现代化景象。
阳晨集团通过引进美国SPF原种猪,建立了祖代良种繁育场。经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育种改良,阳晨种猪的性能大幅提升:单体产仔数提高5.09头,出栏日龄缩短6.44天,料肉比降低0.23。目前,阳晨集团已在陕南、陕北、关中地区建成了7家养殖基地,年出栏规模达到70万头。
濒危品种的重生:项城猪的保护之路
然而,并非所有地方猪种都能像阳晨集团的种猪那样幸运。在河南省,一项曾名动一时的地方猪种——项城猪,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项城猪是中国华北型猪的代表,以其乌黑的毛色、粗壮的四肢和善游泳的特点而闻名。这种猪适应性强,繁殖力高,曾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存栏量高达60多万头。然而,随着市场风向的变革,项城猪的养殖数量急剧下降,到2020年前后几乎销声匿迹。
值得庆幸的是,在2021年启动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中,普查队在周口市项城、沈丘等地重新发现了项城猪群体。在农业农村部的指导下,部省协同制定了保种方案,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目前,项城猪已重返历史舞台,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纳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体系。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等,为农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中国农业正在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正如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钰所说:“科技进步与技术变革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未来展望:科技与传统的和谐共生
第二届中国地方猪资源保护与开发利论坛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地方猪种保护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在科技的助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地方猪种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更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保护地方猪种,不仅是保护一种遗传资源,更是保护一种文化传承。”通过科技创新,我们不仅能保住这些珍贵的遗传资源,更能将其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科技与传统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