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萧氏宗祠:一座承载庐陵文化的百年古建
吉安萧氏宗祠:一座承载庐陵文化的百年古建
吉安萧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宗祠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堂名为叙伦堂,是村民议事、祭祖、办喜事的重要场所。
吉安萧氏宗祠外观
宗祠正门
宗祠内部结构
宗祠藻井装饰
宗祠门斗装饰
宗祠内部细节
宗祠占地面积386.4平方米,其建筑模式为吉安祠堂的经典样式:青扁砖到栋、蓝灰淌缝外墙,饰三节马头墙。前部为廓廊,二木柱撑顶,顶饰绘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缠枝图案的藻井。三大门均青石门框,中门两边各立一块红石质抱鼓石,抱鼓石上镌刻缠枝花纹和寿字纹,上方挂“萧氏宗祠”木匾。内部为三进、二天井、三开间抬梁二层结构;藻井、厢板上镌刻寓意“福”的蝙蝠、“禄”的梅花鹿、缠枝和寿字纹图案,栩栩如生。二天井均覆盖红石板,正堂挂“叙伦堂”木匾。后殿安放祖宗牌位。四个边门上方均饰门斗,有各种灰塑装饰图案。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后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素有“江南望郡”和“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吉安,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乡,是古代江南的佛教发祥地(净居寺,禅宗七祖祖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黑釉瓷生产之地(吉州窑,先有永和镇,再有景德镇),是长江中下游的青铜王国(新干-商代)。吉安千百年来被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浩然正气所激荡,被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风所熏染,诞生了一批批忠烈之士,走出了一代代文坛骁将:唐宋八大家之一、庐陵文化的先驱、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的大文豪——欧阳修;北宋贤相——刘沆;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诚斋体创始人——杨万里;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胡铨;南宋宰相、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南宋民族英雄、状元、宰相、杰出诗人、文学家——文天祥;明朝状元、地图学家——罗洪先;明代四朝首辅大臣、台阁体诗派创始人——杨士奇;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第一才子、《永乐大典》总纂修、对联大师——解缙。
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先后诞生在这里,形成了底蕴浓厚的庐陵文化。庐陵的青山秀水,也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文士宦贾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古书云:庐陵地区“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在这个地方就连山间茅屋也可以听到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一门九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这是庐陵的真实写照。
从隋至清的千年间,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就有近3000名,考取状元共计21名。明代建元二年(1400)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两届的鼎甲中第一、二、三名全都是吉安人,公元1404年甲申科第一名至第七名全为吉安人,这种盛况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庐陵萧氏为全国大多数萧氏上线的迁出地。正是庐陵这块风水宝地。孕育了庐陵文化,也造就了庐陵萧氏的兴旺发达。
萧贞(九江刺史)---庐陵三山派始祖,萧何公39世孙。长子萧文昌(文凯)吉安县永阳镇曲山派基祖,二子萧占(文忠)泰和县苑前镇王山派基祖,三子萧觉(文源)吉水县水南镇的燕山派基祖。三山派子孙繁盛,人物辈出。
萧时中(1383-1425),(状元)名可复。以字行、号东白。江西庐陵曲山(今吉安县永阳镇)人。永乐七年(1409)萧时中蟾宫折桂,一举夺魁。
萧时中为人温和,言行谨慎,谦虚礼让。居官常忧心国事并勇于进言。曾因灾异发生,陈奏八事,极尽时弊却又措辞委婉,得到成祖嘉纳。永乐十二年(1414)奉命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书,后病逝于任上。 著有《曲山三萧遗集》。
萧维祯(?-1472年)(进士),初名兆以,以字行,江西庐陵曲山(今吉安县永阳镇)人,明朝都御史、进士出身。宣德五年(1430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正统初年,淘汰官员,刑部尚书魏源请奏留他,后升任郎中、又升大理寺丞,跟从明英宗北征,土木之变中逃亡。之後,担任大理寺少卿,次年进大理寺卿。后加封太子少保,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调任南京刑部尚书,后调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成化元年(1465年),因病致仕。成化八年(1472年)三月去世,谥文昭。
萧居莘-字仕安(954-1027)虎溪派始祖。南唐中书令,萧何公四十世孙。居莘公世系,梁武帝衍-统-詧-岿-珣-钧-瓘-嵩-衡-复-俭-骞-顷-綵-殷元-霫-居莘。宋乾德二年为避唐末马殷之乱,随父(霫公)由湖南長沙迁徒江西吉水县文昌乡虎溪[吉安市富滩镇古富萧家村]拓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裔流源全国各地,赣、湘、粤、鄂、桂、渝、川、贵、云等地,子孙达百余万,人物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