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新发现:防火防洪设施揭示古人智慧
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新发现:防火防洪设施揭示古人智慧
近日,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揭示了完备的防火防洪设施,为研究清代皇家园林建筑提供了珍贵资料。
皇家藏书楼的前世今生
文源阁位于圆明园西北部,原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为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作为《四库全书》的藏书楼之一,文源阁在清代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文源阁及其藏书惨遭损毁,仅部分藏书留存于世。
考古新发现:防火防洪的智慧结晶
2024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开始对文源阁遗址局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经过近一个月的发掘,考古队揭示了文源阁的宫门、碑亭、御路、围墙等建筑基址,水渠环绕的藏书阁院落布局重见天日。
最引人注目的是,考古人员在这里首次发掘出完备的防火防洪设施。院内清理出一大一小两处水池,院落四周共发掘出5条供排水涵洞。其中,北墙下设有一条供水涵洞,另外4条排水涵洞分布在东墙和南墙内外,连接院外河道和院内水池。整体地势院内高、院外低,南墙下设置有沟门,院内地表水可顺势排入宫门前河道。
这种设计既可储水用于灭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时候顺利排水,体现了古人对防火防洪的高度重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表示:“文源阁的整个排水体系都是有机连接的,水池水平面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一旦有火情、下雨有积水都可以及时排出。”
精湛的建筑工艺与园林设计
考古发掘还揭示了文源阁精妙的建筑布局和园林设计。院落内设有假山、蹬道、石板路等附属设施,构成完整的道路系统。主体建筑藏书阁位于长方形庭院的北侧,南向而立,平台上有铜鼎、铜鹿各一对。阁前临着一方水池,池中竖立着一块高逾六米、玲珑剔透的“北太湖石”,名为“玲峰”。此石产于北京房山,据说“正视之,则如乌云翻卷;手叩之,音色如铜”。
值得一提的是,文源阁的建筑设计处处体现着匠心精神。主体建筑采用黑釉琉璃瓦,不仅美观,也体现了古人对防火的重视。在五行理论中,黑色属水,可以克火,这种设计体现了古人在思想层面对藏书性质建筑防火的重视。
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文源阁作为《四库全书》的藏书楼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完成后的七部抄本分别藏于南北七阁。文源阁的藏书虽然在1860年的战火中被毁,但其建筑遗址和出土文物仍为我们了解清代皇家藏书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质建筑构件、琉璃质建筑构件等。其中,出土的黑釉琉璃瓦尤为珍贵。在中国古代,五行黑色属水,是人们对防范火灾的“精神寄托”。此外,还出土了带有嘉庆官窑戳记的黄色琉璃瓦,证明在乾隆之后历朝对文源阁都有不断修缮的过程。
展望未来:让文物活起来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表示,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预计持续至2024年10月底,考古工地将一直向社会开放。未来,文源阁遗址将按程序进一步整治后对公众开放,让公众有机会走进这座皇家藏书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此次考古发掘不仅揭示了文源阁的设计思想和建造理念,更为我们了解清代皇家园林建筑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发现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也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和展示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