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流行语:青少年语言发展的双刃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流行语:青少年语言发展的双刃剑

引用
新华网
11
来源
1.
http://www.xinhuanet.com/government/20241212/d84f735dcc7d4c9ab29b5216f50c0879/c.html
2.
https://legal.gmw.cn/2024-12/18/content_37743974.htm
3.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008f698f-54de-4d59-8579-d6bc30304371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191663
5.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52b943e4b09f022e598afc.html
6.
http://www.cppcc.gov.cn/zxww/2025/01/10/ARTI1736470451245136.shtml
7.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11/24/content_X5NWVLTp25.html
8.
https://wxb.xzdw.gov.cn/wlcb/wsznl/202412/t20241212_533689.html
9.
http://www.news.cn/mrdx/2024-08/08/c_1310783987.htm
10.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828676
11.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5/01/30/125984965.html

“栓Q”“夺笋啊”“鸡你太美”……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在悄然改变青少年的语言习惯。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长到97.3%。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此外,52.5%的受访者担心会导致网络语言代替正式表达、正式词汇贫乏的情况,42.1%的受访者担心会容易写错字、错词。

那么,网络流行语真的在“毒害”青少年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它们往往简洁明了,富有创意,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进行同辈交流。例如,“YYDS”(永远的神)这样的缩写词,不仅节省了打字时间,也体现了年轻人独特的文化认同。

但是,过度依赖网络流行语确实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它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正式语言学习。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如果青少年长期使用碎片化的网络语言,可能会导致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影响逻辑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低俗、消极的“烂梗”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躺平”“摆烂”这样的词语,如果被青少年频繁使用,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简单地禁止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语,而是需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指出,应该区分优质与低俗的网络语。像“班味”“松弛感”这样的词汇,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真实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像“栓Q”“夺笋啊”这类低俗的“烂梗”,则需要引导青少年远离。

学校和家庭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建议,应该念好“知、辨、慎”三字诀。首先,要让青少年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和发展,形成自觉溯源意识。其次,要帮助他们辨别优质与低俗的网络语,明确使用边界。最后,要引导他们谨慎使用,避免过度依赖。

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行动。2024年,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这一举措为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对网络流行语的挑战,我们需要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既要保护青少年的创造力和表达欲,又要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语言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数字化时代培养出既懂网络语言又具备良好语言素养的青少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