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山东贺年会:探秘春节传统习俗
好客山东贺年会:探秘春节传统习俗
2025年1月1日上午,2025“好客山东”泰山区贺年会暨泰山非遗赢地启动仪式在泰安宝龙艺珺酒店举行。这场以“冬游齐鲁”为主题的贺年会,不仅是一场文旅盛宴,更是山东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序章。
传统习俗:年味里的文化传承
在山东,春节的年味从赶大集开始。年前,各地的大集人头攒动,烟酒鱼肉、鞭炮等年货应有尽有。青岛的泊里大集、李村大集,淄博的周村大集、淄川桐古大集,东营的牛庄大集,临沂的费县大集、平邑铜石大集……这些大集不仅是购买年货的场所,更是非遗文化的展示舞台。舞龙舞狮、大红灯笼、热闹秧歌、喜庆高跷,手艺人们的展示让大集成为最热闹的民俗文化集大成者。
除夕当天,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山东的春联文化别具特色,不仅大门上要贴,家具、储粮的囤或瓮、瓶罐上也要贴。比如在青岛胶南地区,有的人家会在猪圈贴上“大耳元帅”的专属春联。鲁南地区的五色纸门笺更是别具一格,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在山东,拜年讲究层次分明,如聊城、菏泽等地区,先是拜自家长辈,再拜家族内的各位长辈,称为“合族拜年”,然后家族的长辈率领家族子孙再给其他姓氏的家族拜年,称为“拜庄乡年”。这种拜年方式体现了山东人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携女婿和外孙带糕点、烟酒等礼品回娘家,娘家也会准备一桌好菜与厚礼招待亲人。这一传统不仅增强了女儿和娘家间的情感凝聚,也维系着姻亲关系的稳定。
民俗表演:非遗文化的魅力展现
临近春节,商河县孙集镇杨庙村的鼓子秧歌表演就开始筹备了。年近八旬的商河鼓子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克圣,会把过年回村的年轻人召集起来“跑场子”。在商河,鼓子秧歌就是年味的具象化表达,老人孩子都爱学会跳,每逢春节,各镇街、行政村都会自发组织表演。
除了鼓子秧歌,山东各地还有许多特色民俗表演。济南的西关高跷、临沂的龙灯扛阁、章丘的三德范扮玩等,锣鼓声声中传递着新年信号。台儿庄古城、青州古城、琅琊古城、聊城水上古城等都举办了各具当地特色的“古城过大年”活动,让游客在古城里体验地道的年味。
今年,旅游过大年成为“新年俗”。体验民俗文化、非遗技艺的“年味游”晋升蛇年春节新“顶流”。据统计,全省策划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8800余项,其中非遗特色活动258项,基层惠民演出3500余场次,“村晚”4100多场次。全省4A级以上重点旅游景区推出优惠政策170余项,开展冰雪、跨年等主题活动250余项,乡村旅游特色村镇开展民俗特色活动440多场,让冬游齐鲁更加丰富多彩。
特色美食:舌尖上的非遗味道
在山东,美食小吃是大集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各地的大集上都有其特色美食,如聊城的魏氏熏鸡、沙镇呱嗒、临清什香面,淄博的博山炸肉、沂源煎饼、周村烧饼等。沿海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则以海鲜烩饼、甜晒鱼等海产品美食为主。
胶东花饽饽是山东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这种手工制作的面食,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寓意吉祥。比如“金蛇送宝”主题饽饽,就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胶东花饽饽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是走亲访友的热门礼品,深受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今年的“好客山东贺年会”推出了“鲁味大集”活动,邀请鲁菜大师走进传统大集,现场烹饪、展示厨艺,让大集上的美食种类更加丰富。这种创新举措,既传承了传统美食文化,又满足了现代人的口味需求。
山东的春节传统习俗、民俗表演和特色美食,共同构成了浓厚的年味。在这个首个“非遗版”春节里,山东各地依托本地非遗项目和传统年俗,为游客准备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无论是古城里的民俗表演,还是大集上的特色美食,都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品味最地道的山东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