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诈》上线:揭秘最新反诈政策
《擒诈》上线:揭秘最新反诈政策
近日,国家反诈中心推出的反诈短剧《擒诈》正式上线。这部作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最新的反诈知识,旨在提高全民对网络诈骗的识别能力。随着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高发,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打击力度,包括专门立法和专项行动。《擒诈》不仅是一部教育片,更是社会共治的重要一环,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并防范新型诈骗手段,共同维护财产安全。
电信诈骗形势严峻,十大高发类型需警惕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
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和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诈骗分子主要通过招募兼职刷单、网络色情诱导刷单等方式实施诈骗。例如,2023年3月,江苏徐州男子曹某在微信群中被诱导下载APP进行刷单,最终被骗42万元。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渠道发布推广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通过聊天交流投资经验、拉入内部“投资”群聊、听取“投资专家”“导师”直播课等多种方式获取受害人信任。例如,2023年3月,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在某相亲网站上认识李某后,确定为男女朋友关系。李某自称是外汇投资机构工作人员,有内部投资数据,因自己不方便操作,便让张某帮其在投资平台登录账号进行投资。在李某诱导下,张某多次投资均获得了盈利。随后,李某以为2人未来生活打物质基础为由,诱骗张某在平台自行注册账号投资赚钱。张某按照要求,多次向指定银行卡转账100余万元,并在李某指导下持续投资盈利。这时,该平台客服称张某利用内部信息违规操作涉嫌套利,账户已被冻结,需缴纳罚金,否则将没收账户资金。张某因担心收益无法提现,经与李某商量,决定按照客服要求缴纳40余万“罚金”。张某缴纳“罚金”后账户仍然无法登录提现,遂意识到被骗。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发案量明显上升,已位居第三位。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诱导其通过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再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其继续转账汇款,最后将其拉黑。例如,2024年4月,四川攀枝花女子王某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一家售卖测绘仪器的公司,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需求,遂通过对方预留的联系方式与客服人员取得联系,客服称私下交易可以节省四分之一的费用。王某信以为真,与之签订所谓的“购买合同”。王某预付定金1.3万余元后,对方却迟迟不肯发货并称还需缴纳手续费、仓储费等费用,遂意识到被骗。
多管齐下,构建全民反诈防线
面对严峻的电信诈骗形势,国家反诈中心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打击和防范力度。
技术手段升级:国家反诈中心不断优化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发现和拦截诈骗电话、短信和网址。同时,各大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也在加强技术防护,提升用户信息安全水平。
立法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该法明确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定义和处罚标准,加大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
公众教育:国家反诈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反诈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例如,通过制作反诈短视频、开展校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反诈知识。
国际合作:电信网络诈骗往往跨国作案,需要加强国际执法合作。中国警方与多个国家的执法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打击跨境电信诈骗犯罪。
《擒诈》上线,创新反诈宣传方式
《擒诈》的推出是国家反诈中心在反诈宣传方面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短剧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反诈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和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公众的反诈意识,还能激发大家参与反诈行动的积极性。
电信网络诈骗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擒诈》的上线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我国在反诈工作上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安全和自身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