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花馍:春节餐桌上的非遗美味
山西花馍:春节餐桌上的非遗美味
春节前夕,山西的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在厨房的热气腾腾中,一双双巧手正在精心制作着一种特殊的面食——花馍。这种看似普通的面食,却承载着千年历史和文化,成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民俗符号。
千年传承:从祭祀用品到民间美食
花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些地方都在今天的晋南地区。在那个年代,面食的出现最初是作为祭祀用品。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就开始种植小麦,而面食的出现最初是作为祭祀用品。在奴隶社会,为了替代人牲,人们开始用面团制作各种形状的俑来祭祀祖先和神灵。这种面俑,就是今天花馍的前身。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小麦种植的普及,面食制作技术得到发展,花馍逐渐从祭祀用品转变为日常食品。两宋时期,花馍的制作工艺和品种日益丰富,不仅用于祭祀,还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花馍已经发展出多种造型和用途,如狮蛮花馍就是其中的代表。
精湛工艺:十多种工序打造艺术精品
山西花馍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和、搓、团、捻、擀、捏、剪、扎、按、卷等十多种工序。制作时,首先需要用优质面粉加入适量的水和酵母进行和面,然后经过反复揉搓使面团变得光滑有弹性。接下来是造型阶段,匠人们会用灵巧的双手配合剪刀、梳子、竹签等工具,将面团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状。
在造型完成后,花馍还需要经过醒发和蒸制。醒发是为了让花馍更加松软,而蒸制则需要掌握好火候,以保持花馍的形状和口感。最后,一些复杂的花馍还会用食用色素进行上色,使其更加美观。
文化内涵:寄托美好祝愿的民间艺术
在山西,花馍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蒸制各种造型的花馍,如象征吉祥如意的“枣山”、寓意年年有余的“鱼馍”、象征长寿的“桃馍”等。这些花馍不仅用于家庭食用,还是走亲访友的重要礼物,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晋南地区,花馍的用途更为广泛。除了春节,婚丧嫁娶、生日庆典、乔迁新居等重要场合都会用到花馍。不同的场合会制作不同造型的花馍,如婚礼上会制作象征百年好合的“龙凤呈祥”花馍,寿宴上则会制作象征长寿的“蟠桃献寿”花馍。
传承创新: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2008年,山西花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载体。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花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许多花馍艺人开始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口味的产品。
在山西各地,花馍产业蓬勃发展。如“中国年馍之乡”霍州市,各花馍企业开发出“日常系列”“庆典系列”“民俗系列”“状元系列”“生日系列”“节日系列”等特色花馍品系。在运城市闻喜县,“闻喜花馍”培训班已连续举办多年,培训班聘请花馍艺人为农村妇女传授花馍制作技术。全县5000余名农村妇女经过培训后,成为手工花馍加工能手,花馍特色产业也成为该县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
同时,花馍也走出了山西,走向了世界。2010年,晋南花馍代表山西参加上海世博会,成为了山西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在2024中国非遗面食大会之中国面塑艺术展上,300件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的花馍与面塑作品精彩亮相,全面彰显非遗的价值理念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
山西花馍,这门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份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味这道凝聚着历史味道的美食,感受其中蕴含的浓浓年味和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