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古镇:红色记忆与非遗探秘
大阳古镇:红色记忆与非遗探秘
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太行山麓,有一座被誉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的大阳古镇。这座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镇,不仅见证了中国近代革命的烽火岁月,更以其独特的非遗文化传承,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红色记忆:革命精神的见证
大阳古镇是晋城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1937年12月,中共长治特委派赖若愚到晋城西大阳重新组建了中共晋城中心县工委,古镇大阳一度成为抗战中心。在八路军大阳会议旧址,仿佛还能听到彭德怀副总司令当年部署战斗的声音;在中共晋城中心县委旧址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解放战争时期,大阳古镇更是成为重要的兵员基地。1938年4月,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在大阳成立了由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南公八路,这支队伍从最初的40块钱和20来个手榴弹起步,逐步发展成正规部队,最终编入八路军新一旅。据统计,仅一个小村就在一夜之间有12个青年人踊跃参军,展现了晋城人民支持革命的高涨热情。
非遗瑰宝:千年古镇的文化传承
步入古镇,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五里老街上,72条深深古巷纵横交错,34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古镇的辉煌历史。而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大阳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天下四大京。”这句流传已久的卖针歌,道出了大阳古镇曾经的辉煌。明清时期,大阳古镇因手工制针业兴盛而被誉为“九州针都”,产品不仅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还远销中亚地区。如今,这项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古法制针技艺,已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镇的古法制针非遗体验馆里,年逾古稀的裴向南老人正在演示制针工艺。从一个5厘米宽的熟铁块,到一枚直径0.3毫米的钢针,要经历取火、凿条、滚圆、捶扁、冲孔、锉尖、热淬、冷淬、抛光等20多道工序。其中最难的是冲孔环节,稍不留神便会整根针报废。裴向南老人回忆起初学制针时,十根针里有八根都坏在这一步,手指扎出血更是常有的事。
除了古法制针,大阳古镇还有二鬼扳跌、跑驴等民俗表演,以及木作工艺、面塑剪纸等手工艺体验。每年春节期间,古镇都会举办盛大的新春庙会,跑旱船、抬花轿、担花篮等传统社火表演轮番上演,让游客充分感受浓郁的节日氛围。
如今的大阳古镇,已成为山西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古镇不仅保留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更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这座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脉动。这里不仅是红色记忆的见证,更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之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其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