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市场乱象调查:虚假宣传、添加剂滥用等问题频发
海参市场乱象调查:虚假宣传、添加剂滥用等问题频发
近日,一则关于海参市场的调查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调查发现,海参市场存在诸多乱象,从虚假宣传到添加剂滥用,从产地造假到价格虚高,这些问题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虚假营销:套路深似海
在某网络平台上,一款标榜“正宗大连辽刺参”的海参产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广告页面上,“渔民直发”“批发价”等字样格外醒目,但当记者添加客服微信后,却发现了诸多疑点。
客服自称是“大连一亩后海水产有限公司”,并展示了多个所谓“中国驰名商标”“五星级售后服务”等牌匾。然而,记者通过企查查查询发现,这些牌匾的颁发机构——“中国质量认证发展管理中心”和“中国企业信用发展中心”——在香港的注册信息已于2023年11月和2024年6月被撤销。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另一家名为“小兵海参”的店铺中,记者发现其宣称的“央视展播品牌”也存在虚假成分。今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经理室已发布声明,称部分企业未经同意擅自使用“央视上榜品牌”等名称误导消费者。
添加剂滥用:以次充好
在海参加工环节,一些不法商家为了增加重量、提升卖相,不惜使用各种添加剂。在某电商平台,记者发现了一款名为“海参鱼肚鱿鱼干水发剂”的产品,其功能就是让海参在泡发过程中增大体积和重量。
这种做法不仅欺骗了消费者,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不良商家甚至会使用工业用料,这些物质可能含有有害成分,长期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产地造假:以假乱真
海参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长环境。大连海参因其生长在寒冷海域,品质上乘,价格也相对较高。然而,一些商家却利用这一点,用福建等地的海参冒充大连海参。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海参中,有70%以上都是福建参。由于福建海域水温较高,海参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相对较低。为了冒充大连参,一些商家会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各种物质,这不仅影响了海参的品质,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患。
乱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海参市场乱象频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行业标准缺失:目前,海参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各地执行标准不一,给不法商家留下了可乘之机。
监管不到位:由于海参产业链条长,涉及养殖、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监管难度较大。加之部分地区监管力量不足,使得一些违法行为难以及时查处。
消费者认知不足:许多消费者对海参缺乏深入了解,容易被商家的营销话术所迷惑。同时,一些消费者过分追求低价,也为劣质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
如何破解海参市场乱象?
面对海参市场的种种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从源头到餐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
建立统一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海参行业的国家标准,明确海参的品质、加工工艺、包装标识等要求,为市场监管提供依据。
加强市场监管:各地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海参市场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添加剂滥用等违法行为。同时,建立追溯体系,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提升消费者认知: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对消费者的科普教育,帮助他们了解海参的相关知识,提高辨别能力。消费者在选购时,要关注海参的产地、干度、年龄等因素,学会通过配料表、冰衣厚度、口感等鉴别品质。
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行业协会应积极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建立行业诚信体系,对违规企业进行惩戒。
海参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其市场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海参市场回归健康有序,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