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医院专家解读:嘌呤代谢异常与痛风的真相
首钢医院专家解读:嘌呤代谢异常与痛风的真相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首钢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姚震指出,痛风的发生与嘌呤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深入理解这一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痛风至关重要。
嘌呤代谢与尿酸生成
嘌呤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和食物中。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内的嘌呤通过代谢过程产生尿酸。具体而言,嘌呤在肝脏中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被氧化成尿酸。这一过程主要由黄嘌呤氧化酶催化完成。
尿酸的生成和排泄维持着动态平衡。正常情况下,约70%的尿酸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其余30%则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然而,当嘌呤摄入过多或体内代谢异常时,尿酸生成量增加,超出肾脏的排泄能力,导致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发作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必要条件。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饱和点(通常为420μmol/L)时,尿酸盐结晶开始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沉积。这些结晶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即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常表现为急性发作,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踝、膝等大关节。患者常在夜间突然发病,疼痛剧烈且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随着病情进展,痛风发作可能变得更加频繁,受累关节增多,甚至出现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专家解读: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姚震主任医师强调,痛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尿酸水平检测以及关节液或痛风石中尿酸盐结晶的检查。对于痛风患者,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和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 急性期止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缓解疼痛和炎症。
- 降尿酸治疗:使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 饮食调整: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红肉等;增加低脂乳制品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
- 生活方式改变: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过度饮酒(尤其是啤酒),增加适量运动。
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最新研究显示,全球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数量持续增长。2020年全球患者人数达9.3亿,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4.2亿。这一趋势凸显了开发更安全有效治疗方案的紧迫性。
目前,URAT1抑制剂是痛风药物研发的热点。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尿酸盐重吸收,促进肾脏尿酸排泄。然而,现有药物如苯溴马隆和雷西纳德存在肝肾毒性等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基于这些药物的结构优化和改良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
姚震主任医师提醒,痛风是一种可控制但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树立长期管理的意识,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同时重视生活方式调整。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的双重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