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到国际:唢呐艺术的当代复兴之路
从乡土到国际:唢呐艺术的当代复兴之路
2024年10月,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一曲《百鸟朝凤》让法国观众折服。演奏者刘雯雯,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用长达一分钟的不间断华彩段落,展现了唢呐的独特魅力。这标志着唢呐,这件曾被视为“乡土”的乐器,正在以全新的面貌登上国际舞台。
从西域到中原:唢呐的千年传承
唢呐,这件独特的双簧木管乐器,最早可追溯至伊朗的阿契美尼德时期。波斯文写作“sūrnāy”,意为“盛筵上的漏斗”。它在元朝传入中国,明朝时被视为外来的“胡曲”乐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唢呐逐渐本土化,与中国多地民俗文化紧密结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
传统唢呐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锥形,上端装有芦苇材质的哨片,下端套着铜制喇叭口。它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广泛应用于宫廷乐、戏曲伴奏、鼓吹乐、歌舞乐以及婚丧喜庆等场合。
当代挑战:从改良到创新
进入现代社会,传统唢呐面临着音域有限、音准控制难等问题。为了适应现代音乐的需求,唢呐经历了重要的改良。现代民乐团使用的唢呐按孔改为圆形,采用平均律。同时,加键唢呐应运而生,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扩展了音域和音准控制能力。
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金声唢呐乐团,这是国内首个唢呐重奏乐团。乐团通过全新的作品和演奏形式,探索多声部唢呐重奏的可能性。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也为年轻演奏者提供了更多合奏经验。
复兴之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唢呐的复兴离不开政策支持和文化保护。截至2023年8月,我国已建立1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这些保护区让非遗与街区、社区、村镇有机融合,为唢呐等非遗项目提供了活态传承的土壤。
在艺术创新方面,唢呐演奏家们进行了大胆尝试。上海民族乐团的唢呐演奏家姜峰,不仅在传统曲目演奏中有所造诣,还积极参与跨界合作,将唢呐与电音、流行等多种风格的音乐相融合。刘雯雯则将现代音乐表达融入唢呐演奏,创作当代唢呐曲目,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唢呐的传播插上了科技翅膀。如“唢呐哥-阿圣”等网红通过将流行乐与唢呐结合,在社交平台上获得大量关注。刀郎在四川资中的线上演唱会上,唢呐的精湛演奏吸引了超过五千四百万人次观看。
未来展望:在创新中传承
唢呐的生命力不只在田间地头,它应该走上更大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学习唢呐,探索将电子乐、爵士乐等现代音乐元素融入传统演奏。上海音乐学院的唢呐专业学生赵祥博表示:“我希望在我的演奏当中,既要有传统音乐的味道,同时我也希望它可以和更多的音乐形式融合,可以走上更远更高的国际舞台。”
从传统到现代,从本土到国际,唢呐艺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体现在乐器的改良和演奏形式的创新上,更体现在文化传承方式的转变中。唢呐艺术的复兴之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