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二七纪念堂:一座承载工人运动精神的红色丰碑
郑州二七纪念堂:一座承载工人运动精神的红色丰碑
1923年2月1日,郑州普乐园剧场内,430多名来自京汉铁路各站区的工人代表和1000多名郑州铁路工人,面对军警的刺刀和棍棒,毅然冲破阻拦,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这一幕,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永恒的瞬间。
为纪念这场震惊全国的二七大罢工,1951年9月,郑州开始在罢工发生地建设二七纪念堂。这座承载着中国工人阶级英勇斗争历史的建筑,不仅是一座纪念馆,更是一座精神丰碑。
庄严肃穆的纪念堂
二七纪念堂位于郑州市二七区钱塘路中段82号,坐西向东,由主楼大礼堂和南北配楼组成。主楼礼堂外墙采用青砖垒砌,红瓦尖顶,砖木结构,显得庄严肃穆。整个建筑占地644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917平方米,规模宏大。
走进纪念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千秋二七”主题展览。展览分为铁路修建、星星之火、革命烈焰、永恒丰碑等九个部分,通过1.5万字的文字描述和220多张历史图片,生动展示了52位“二七烈士”的英勇事迹。
展览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工人们高举铁锤,喊着“头可断,血可流,绝不开工”的口号;军警的刺刀和棍棒下,工人们依然坚定前行;52位烈士的遗像前,参观者无不肃然起敬。
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二七纪念堂每年吸引着大量参观者。据统计,仅2022年,参观人数就达到17万人次。
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明表示:“二七纪念堂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对当代人的教育。它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二七纪念堂还推出了多项特色活动。例如,定期组织革命传统教育小分队深入学校、工厂、机关、农村、部队,开展革命传统报告会;与高校合作,开展主题党课培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展览形式,让历史“活”起来。
二七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二七精神,即“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已经成为郑州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这种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郑州二七纪念馆馆长张继平看来,二七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现实的激励。“在新时代,二七精神被诠释为‘信仰坚定、忠诚为民、勇于斗争、担当奉献’。这种精神激励着郑州人不断前行,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二七纪念堂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二七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