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朝将至:白糍粑的团圆故事
十月朝将至:白糍粑的团圆故事
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这个节日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祭祀日,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感恩回报传统美德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白糍粑,以慰劳一年来的辛勤劳作,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糍粑:十月朝的重头戏
在客家地区,有句俗话叫:“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碌碌烧”指的是热气腾腾的意思。每逢农历十月初一,每家每户都会做糍粑,以慰劳年终劳役之苦。十月朝,是客家人的传统节日。相传,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客家人称“牛神诞”,此时已是农闲季节,为了慰劳家里耕牛终年劳役之苦。每逢十月朝那天,客家人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动手做糍粑。白嫩嫩、圆滚滚、软绵绵、热乎乎冒着白气的“糍粑”,如同冬天的白日,给人温暖、充实的幸福感和力量感。
白糍粑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选用优质糯米,经过浸泡、蒸煮后,将其倒入石臼中,用木杵反复捶打至粘稠。这个过程象征着团结协作与力量凝聚。打好后的糯米团,再包上香甜的馅料,如花生末、芝麻糖等,最后捏成圆形。这种圆形不仅象征着丰收和团圆,也寓意着家庭和睦、生活甜美。
在惠州等地,客家人更喜欢将白糍粑称为“逆糍”。相传古时,“逆糍”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十月朝是牛的生日,惠州人称为“牛神诞”,为了慰劳耕牛一年的辛劳,农民们会在这一天制作糍粑,并用生菜叶包几只糍粑喂给家中的耕牛,既是慰劳它们一年的辛苦劳作,也是庆祝它们的生日。待耕牛吃过后,全家老少才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糍粑,庆祝丰收。
十月朝的其他习俗
除了制作和食用白糍粑,十月朝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作为寒衣节,它与春季的清明节以及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为祖先和亲人送去御寒衣物,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孝敬。
在北方,这一天被称为“暖炉会”,人们会点燃炭炉,象征冬季的开始。而在南方,则称之为“开炉”,无论天气寒冷与否,家家户户都会烧炭取暖。这种习俗不仅寓意着冬天不会受冻,更是在这个时候为身体积蓄力量。
此外,十月朝还有祭祖的习俗。人们会准备各种祭品,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祀,希望祖先能够庇佑子孙平安健康。同时,也会准备一些冬季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以示迎接冬天的到来。
与白糍粑相关的民间故事
关于白糍粑,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在客家地区,还流传着一个关于白糍粑的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一位勤劳的客家妇女,她在十月朝这一天制作了大量白糍粑,不仅用来祭祀祖先,还分发给邻里乡亲。她的善行感动了牛神,牛神赐予她家的耕牛超凡的力量,使得她家的庄稼年年丰收。这个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了客家人尊祖敬亲、邻里互助的典范。
文化传承与现代挑战
白糍粑不仅是食物,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感恩回报的传统美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习俗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许多地方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如举办非遗活动、制定相关政策等,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白糍粑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传统,让白糍粑的故事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感恩回报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