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崔颢与黄鹤楼: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崔颢与黄鹤楼: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奇

引用
网易
9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7L9BVI05565JWF.html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NGVV6C0517D7FB.html
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0/21/83814439_1134595716.shtml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4%BB%A3%E8%AF%97%E4%BA%BA%E4%B8%9B%E8%80%83
5.
https://m.qidian.com/ask/qbpurhvhvhv
6.
https://m.liuchengtu.com/tutorial/huanghelou.html
7.
https://hk.trip.com/moments/detail/wuhan-145-120608181/
8.
http://www.news.cn/mrdx/2024-07/12/c_1310781504.htm
9.
https://cloud.itsc.cuhk.edu.hk/enewsasp/app/article-details.aspx/A3826C814D8A00186015B894EF8CD8A6/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诗,让一座楼阁名扬四海,也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这首被誉为“唐人七律之首”的《黄鹤楼》,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01

黄鹤楼:一座见证了千年的名楼

黄鹤楼,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古老楼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公元223年,吴国为了军事防御,在武昌蛇山之巅修建了这座瞭望塔。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座最初的军事设施,会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的文化地标。

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历经多次战火的洗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1884年,直到1985年才得以重建。如今的黄鹤楼,是一座五层楼阁,高51.4米,建筑面积达3219平方米。楼体由72根圆柱支撑,60个翘角凌空舒展,屋面覆盖着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02

崔颢:一位浪子的诗酒人生

崔颢,这位让李白都自叹不如的诗人,出生于公元704年,河南开封人。他出身名门望族——博陵崔氏,这个家族在唐代出了16位宰相,被誉为“士族之冠”。19岁那年,崔颢进士及第,展现了非凡的才华。然而,他的早年生活却并不光彩。据《旧唐书》记载,崔颢“有俊才,无士行”,喜欢赌博、醉酒,更令人不齿的是,他多次因貌取人而休妻。

这样的行为自然为当时的士林所不齿,崔颢也因此在官场处处碰壁。19岁的进士及第并没有为他带来预期的仕途坦荡,反而让他陷入困境。在遭受太守李邕的斥责后,崔颢毅然辞官,开始了长达20年的游历生涯。这20年间,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远赴边塞,这段经历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也让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03

一首诗,一座楼:历史的巧合与必然

公元744年,40岁的崔颢登临黄鹤楼。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轻狂的少年。多年的漂泊生活,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站在黄鹤楼上,望着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崔颢提笔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更寄托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仙人乘鹤而去的神话传说的追忆,也有对眼前实景的细腻描写,最后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收尾,将个人的乡愁与历史的沧桑融为一体。

据说,李白在黄鹤楼看到这首诗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位被誉为“诗仙”的大诗人,竟然因为崔颢的诗而搁笔不写,足以见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后来,李白在金陵凤凰台仿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虽然意境相似,却终究难掩对崔颢的致敬之意。

04

从浪子到诗人: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

崔颢的一生,是盛唐时期文人生活的一个缩影。那个时代,既有科举制度带来的社会流动性,也有士人阶层的道德困境。崔颢早年的放荡不羁,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个性解放的一面;而他晚年的转变,则体现了儒家文化中“浪子回头”的理想。

《黄鹤楼》这首诗,不仅是崔颢个人的杰作,更成为了黄鹤楼文化的一部分。它让黄鹤楼从一座普通的楼阁,变成了一个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的符号。而崔颢,也凭借这首诗,从一个“有文无行”的浪子,变成了一个被后世敬仰的诗人。

05

结语:一座楼,一首诗,一段传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每当人们登上黄鹤楼,吟诵起这首诗时,都会想起那个站在楼头,望着长江发呆的诗人。崔颢与黄鹤楼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一段文化的传奇。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能够跨越时空,让一座楼、一首诗、一个人,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