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天津话里的“哏儿”:一座方言岛里的文化密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天津话里的“哏儿”:一座方言岛里的文化密码

引用
中文国际
1.
https://tj.chinadaily.com.cn/a/202412/09/WS675684d9a310b59111da7b7e.html

天津话以其独特的语音和丰富的表达方式闻名,被誉为“哏儿都”的天津,其语言文化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地域特色。本文将为您揭秘天津话的形成历史、语音特点及其与相声、曲艺等艺术形式的密切关系。

一座方言岛:“出了城墙不同音”

天津话的分布呈现一个倒三角形,主要集中在天津市和平、河西、河东、南开、河北和红桥六区。这种独特的分布特征使其在语言学上呈现出典型的“方言岛”现象。

关于天津话的形成,有“安徽说”“山西说”“静海说”等不同观点。其中,“安徽说”得到较多认同。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天津三卫的军官中来自安徽、江苏的比例高达45.31%。加之明代实行“寓兵于农”制度,军人家属需随军,因此推测当时天津移民群体中近一半来自安徽和江苏。

20世纪80年代,天津学者李世瑜等人在江苏和安徽北部进行方言寻根之旅,发现宿州固镇的话与天津话非常接近,提出了天津话“母方言”来自安徽宿州的观点。然而,天津话与安徽话只能说“相近”而不能说“完全一样”,其中入声字的读音就与宿州话、固镇话很不相同,反而和北京话一致。

天津话语音变化极其复杂,其中最典型的连读变调,现有语言学理论都难以解释。天津话的一声读音呈现出低而降的调值,音程短促,是四声中最低的声调。二声和三声则会上升一点声调,二声末尾甚至需要有轻微的假声。

一座“哏儿都”:天津人,天津魂,天津就出捧逗哏

天津人说话好玩是出了名的。天津人讲究“话不能撂地”。到菜市场买鱼,顾客问“这鱼新鲜吗?”摊主回答,“要不您自个儿问问它?”路上堵车,天津司机会说:“真是心肝肺都挠没了,只剩下堵(肚)了!”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哏”这个字并不常用,很多人只知道在相声里有“逗哏”“捧哏”之分。冉启斌说,“哏”字古代就有,但不读gén,而读hěn。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中有一句:“阿妈你好哏也!我有什么罪过?”这里的“哏”是凶狠的“狠”的意思。而在元代法律文献《元典章》里有“如今吃饭的人多,种田人少有,久已后哏不便当”的表述。这里的“哏”则是程度副词“很”的意思。今天我们所说的“哏”,是借用了古代“哏”这个字,但读音从“hěn”变为“gén”了。这属于一种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少见。

天津人有多爱用“哏”这个字?裘英俊略举了几例。他说,在天津,夸一个人事儿办得好可以说,“这事办得真哏儿啊!”办得不好,也可以说,“完了,这事儿要哏儿!”甚至不好不坏、有点暧昧,比如单位里两个小青年刚谈恋爱还没公开,有人发现了,也可以说:“小张、小王啊,这俩人可哏儿啊!”

同样的万能用法,也体现在这个“嘛”字上。北京话中的“嘛”读“má”,如“吃嘛嘛香”;但天津话中“嘛”,往往被读作去声“mà”。在天津,表达迥然不同或细微差异的内涵或情绪,同一个“嘛”,靠不同语气就可完成。简单一个字,表达多种意思,天津人开玩笑说,这是“环保节能”。

至于天津话里的这个“嘛”字有多神奇,看天津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为大家亲自示范。

为什么“哏”这个字会成为天津人的标配?冉启斌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人们思考、生活的方式,也体现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天津历史上是漕运码头,南北交融、五方杂处,这造就了天津人口才好、能说会道的特色;民国以后,相声在天津得到巨大发展,而相声的特点就是诙谐幽默,引人发笑;加上天津人性格友善乐观、开朗豁达,久而久之,就形成天津话“倍儿哏儿”的结果。

一个曲艺之乡:为什么它们“生在北京,长在天津”?

天津是著名的戏曲码头。梨园行常说,“北京坐科,天津唱红”,天津观众的眼光最是毒辣,他们以懂戏、严苛著称。裘英俊念念不忘京剧前辈张春华先生说过一句话:“天津的中国大戏院饶过谁?”甭管你是多红的角儿、多大的腕儿,在天津你要达不到观众的要求,他们照样哄你。裘英俊说,相声演员们在天津的舞台上可都提着气,节奏一不对,台下就有人喊,“你要是逗不乐,我可上去了啊!”

天津还被称作“北方曲艺之乡”,多种曲艺形式都是在天津形成和繁衍。比如像天津时调、天津快板,都是天津所特有;京韵大鼓、京东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则是在天津形成;还有相声、评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在天津兴盛。不少曲艺之所以能“生在北京、长在天津”,是得益于‌天津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天津位于九河下梢,随水而来的各种文化在天津交融,中西合璧,南北互通,天津人在这里看见世界,看清生活,看懂艺术,形成了特有的市民文化。而最具特征的市民文化,当数曲艺。同时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外乡人带来了各自家乡的娱乐形式,这些形式在天津既彼此竞争又相互借鉴、吸收,进一步促进了曲艺的多元化发展。

用天津方言演唱的天津时调,2006年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鼓曲演员,时唯如今也会在舞台上偶尔表演天津时调。节目中,这位刚刚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的青年曲艺名家数次展示天津时调特有的高亢甜冲唱腔,让大家得以领略天津特有曲艺形式的神韵。裘英俊则讲述了天津快板和快板书的区别,并应邀来了段天津评书《长坂坡》“赵子龙救主”,大家直呼“过瘾”。

而节目中最出乎意料之处,是操一口天津话的一位数字人的出现。南开大学开发的“灵声数智”系统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将方言“智能保存”,从而实现语言保护传承的目的。

天津的大街小巷几乎没有正南正北,但并不影响天津人的心里总装满阳光。如果说天津的地标是什么?可以说,天津的地标就是天津人。天津这座城市,属于“结界(姐姐)”和“掰掰(伯伯)”,属于“二他爸爸”和“二他妈妈”,属于每一个乐观豁达、开口就是段子、就地能说相声的天津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