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打卡:圣母殿与难老泉的千年魅力
晋祠打卡:圣母殿与难老泉的千年魅力
近期,一则关于晋祠难老泉的新闻在太原市民的朋友圈里刷屏:随着地下水位上升,这座千年古泉再次喷涌,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据统计,仅1月12日一天,就有超过3000名游客驻足观赏这汩汩涌动的泉水。
难老泉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的悬瓮山下,是晋祠三大名泉之一。泉水从地下岩层中涌出,清澈见底,水温常年保持在17℃。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泉水依然流淌不息,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令人陶醉不已。
更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太原市多年的治理,难老泉不仅恢复了流动,还开始恢复周围的生态环境。从1986年开始断流,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泉水已恢复丰盈,水位超过泉口1米,达到31年来最高水平。
在晋祠,除了难老泉这一自然奇观,还有一处人文瑰宝同样值得一看,那就是被誉为“晋祠之最”的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中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它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圣母的塑像,端庄慈祥,栩栩如生。殿内壁画和雕塑丰富多彩,技艺精湛,展现了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关于圣母殿供奉的圣母,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说法认为是西周初年周成王胞弟叔虞的母亲、西周开国重臣姜太公之女邑姜。但也有学者提出,圣母殿实际上供奉的是宋仁宗的养母、宋真宗的刘皇后。
据清代《太原县志》记载,圣母殿的修建时间(1023-1032年)恰恰是宋仁宗登基的次年到刘太后去世的前一年。殿中的圣母塑像“凤冠蟒袍,霞帔珠缨”,完全是一副宋代皇后装束,两边服侍的黄杨木雕彩绘立像女官4尊、侍女33尊以及宦官5尊,个个栩栩如生,非常契合宋代宫廷生活的仪卫礼制。
圣母殿前的十字桥“鱼沼飞梁”,也是体现着当时最高技术工艺的精华建筑。或许不仅仅为了通行,还是可以供官绅与百姓叩首跪拜的平台。
圣母殿的南墙根有一块重要的石碑,碑文上刻有四句诗:
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
水漂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
诗作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为嘉靖八年(1529年)的状元罗洪先悬笔而书。其中“隐真明”应指被隐蔽的真实,后面的“水漂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应指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火烧水淹晋阳,到圣母殿落成、帝母神灵降临的1032年,正好是50年稍多。中国帝制社会蔑视女性当权,叔虞的母亲邑姜是所谓“母仪天下”的典型、圣人姜太公的女儿。因此,后世多半不愿提及刘太后,而将邑姜附会于此。作为状元上宾的罗洪先,游览时或许深知历史真情,所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如今,有关晋祠圣母殿的诸多介绍,基本上是只提邑姜而忽略了刘太后。须知,刘太后与武则天,两位出类拔萃的女杰都是山西籍巾帼。在圣母殿的介绍中邑姜加上刘太后的内容,难道不是一项更加全面的选择吗?不是更能够彰显晋祠历史文化的厚重多姿吗?
张恒
文中照片由王瑞瑞摄
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侍女像更是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这些塑像形态各异,表情生动,服饰华丽,展现了宋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她们或捧玺,或持物,或侍奉,或奏乐,生动地再现了宋代宫廷生活场景。
游览晋祠,最佳的时间是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难老泉上,泉水泛起金色的光芒,与周围的古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此外,建议游客穿着舒适的鞋子,因为晋祠的游览路线较长,需要一定的体力。
晋祠不仅是太原的标志性景点,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每一处建筑、每一道泉水都在诉说着千年的传奇故事。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寻求美景的普通游客,这里都是一处不可错过的瑰宝。快来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清凉与宁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