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出炉!护理机器人成新宠
上海养老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出炉!护理机器人成新宠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成养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为构建“无处不在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科技支撑。其中,护理机器人作为重点开发产品之一,将有望在上海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
上海养老科技创新行动方案解读
根据行动方案,上海将重点开发六大类养老科技产品,包括生活辅助类、健康服务类、康复辅助类、安全监护类、照护服务类和情感慰藉类。其中,照护服务类产品领域将开发声控智能护理床(床垫)、护理机器人等自主起居用产品和智能天轨、位姿转换器等护理辅助类产品,应用智能语音识别、运动控制、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产品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为推动养老科技创新,上海将建设1个养老科技产业园,依托闵行“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加快引进培育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同时,建设1—2个高质量孵化器、3—5个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2个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培育5—10家龙头企业,建设5—10个养老科技产品展示体验基地。
护理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护理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5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超过15亿元。目前,护理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医院、康复中心、养老院等场景,能够提供包括病人监护、药物分发、康复训练等在内的辅助服务。
但行业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我国护理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现有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移动翻身辅助和大小便护理方面,尚未研发出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机器人。此外,技术成熟度和成本问题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实际应用案例
在实际应用中,护理机器人已经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例如,针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工作,市面上已有机器人能够进行按摩、舒缓皮肤压力、帮老人翻身以及预防褥疮等方面进行协助。在精神陪伴方面,智能陪伴机器人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还能对老人进行简单的健康监测和提醒。
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也取得突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分享了一例脑机接口植入患者的案例。患者通过佩戴一副气囊手套,在脑机接口的帮助下,能够实现用意念完成取水喝水的简单操作。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AI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护理机器人将变得更加智能,能够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例如,通过学习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偏好,机器人可以提供定制化的护理计划。同时,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也将为半失能老人提供新的康复可能。
但专家也指出,护理机器人要真正取代人类护理员,除了能辅助老年人的日常起居之外,精神方面的陪伴更为重要。机器人不应该仅仅成为简单的工具,它们还会成为人类的“情感伙伴”,治愈心灵。
总体来看,护理机器人作为AI应用端落地方案,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具有巨大潜力。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这一市场有望迎来爆发。但同时也要看到,机器人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情感交流,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将两者结合,利用机器人承担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任务,而人类护理员则专注于需要人际沟通和情感支持的工作,从而实现更高效、人性化的养老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