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锣鼓艺术非遗项目 中国十大锣鼓音乐 鼓乐哪里最有名
中国十大锣鼓艺术非遗项目 中国十大锣鼓音乐 鼓乐哪里最有名
锣鼓艺术,即锣鼓音乐,是以大鼓、锣等为主奏的一种打击音乐,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从晋南威风锣鼓到西安鼓乐,从常山战鼓到开封盘鼓,这些锣鼓艺术不仅展现了中国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晋南威风锣鼓:中国四大名鼓之一
晋南威风锣鼓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艺术形式,因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而被称为“威风锣鼓”。它与绛州大鼓、太原锣鼓一起被誉为山西鼓乐艺术“三大绝”,还与常山战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鼓”,有“中华第一鼓”美誉。晋南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传承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流传于晋南地区,尤其是临汾的霍州、洪洞、汾西、襄汾、曲沃、浮山等地流传最广。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其特点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晋南威风锣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临汾被授予"中国锣鼓之乡"。
常山战鼓:中国四大名鼓之一
常山战鼓是流行于河北省正定县的民间锣鼓表演艺术,因正定在历史上属常山郡而得名,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鼓”,也是中国锣鼓艺术的代表。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常山战鼓就已具雏形。常山战鼓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其编制小则几十人,大至几百人不等,套路多样,品种丰富,曲牌繁多,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共9系72套之多;其表演方式为边击乐边舞蹈,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造型丰富,技术精湛,气势雄浑,舞姿优美。常山战鼓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封盘鼓:中国四大名鼓之一
开封盘鼓,原名“大鼓”,融民间舞蹈、音乐于一体,不仅是享誉全国的中华鼓舞,也是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广场鼓舞乐。开封盘鼓起源于宋,历史悠远,久负盛名,以气势浩大、鼓声震天、节奏强烈、舞姿雄健的特点而著称,与兰州太平鼓、安塞腰鼓并称为中华三鼓,又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常山战鼓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鼓”,也是中国著名的锣鼓音乐。开封盘鼓有十几人至几百人的表演队伍,整个表演气势宏大,节奏强烈、热烈明快、威武壮观,充分展现出中原儿女粗犷豪迈的气概,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开封盘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安鼓乐:古代的交响乐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是吹奏乐与锣鼓乐有机结合的大型民间器乐合奏乐种,凭借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和“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既有宫廷音乐典雅清幽的特点,又带有民间音乐古朴浑厚风格。西安鼓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绛州大鼓:世界级无形文化遗产
绛州鼓乐,亦称绛州大鼓,以粗犷浑厚、慷慨激越、炽烈洒脱、刚劲奔放而著称,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被誉为山西鼓乐艺术“三大绝”之首绝、中国鼓乐艺术中的“国之瑰宝”,也是中国代表性鼓乐艺术。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在新绛县流传了千百年。绛州鼓乐凭借了鼓板锣钹,管弦丝竹,特别是发挥了鼓的每个部位最佳音响,运用花敲干打,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而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观众的视听,并可演绎一个完整故事。绛州鼓乐有击鼓边、敲鼓边、墨鼓钉、花敲鼓等十几种敲奏技法,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绛州鼓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中州大鼓:豫北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
中州大鼓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1606),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豫北地区独有的鼓、铙、镲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代表性的锣鼓艺术。中州大鼓在鼓类艺术表演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一,鼓大,大鼓直径3.5尺,重五十余斤。其二,谱独,鼓谱分为“大忽雷炮”“小忽雷炮”两种,“大忽雷炮”鼓调厚重沉稳,节奏缓慢,鼓调复杂;“小忽雷炮”鼓调欢快,流畅。其三,舞特,舞镲闻鼓而动,完全踩着鼓点,快速变换各种舞蹈动作和造型。中州大鼓风格粗犷,气势恢宏,队形多变,地域特色浓郁,以其特有的“声形结合”表演形式,明快富有朝气的节奏,具有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特点。中州大鼓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原锣鼓:山西鼓乐艺术“三大绝”之一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山西太原和晋中、吕梁一带的传统锣鼓音乐,以铙、钹的特有声响取胜,风格强健有力、大气磅礴,动作劲烈舒展、粗犷阳刚,节奏激越鲜明,表演场面蔚为壮观,声名远播,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鼓”,还与晋南威风锣鼓、绛州大鼓齐名,并称山西鼓乐艺术“三大绝”。太原锣鼓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形成于南宋,由历史悠久的社鼓演变传承而来。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就是两组相搅对打,精妙之处在于大钹的翻花,演奏者手持金钹,上下翻飞,整齐化一的动作配上震撼的鼓点构成颇具动感的太原锣鼓。太原锣鼓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锣鼓艺术(大铜器):北方地区传统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
大铜器是以大鼓、大铙、大镲为主要演奏乐器的一种风格独特的打击乐,其音色铿锵、粗犷豪放,是中国古代传统民间艺术珍品,是北方地区传统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代表性的锣鼓艺术之一。大铜器起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河南遂平县、西平县、郏县及平顶山、宝丰、汝州等周边县市。大铜器以鼓、铙、镲、锣等为主奏乐器,节奏灵活、内容丰富,演奏时配以造型舞蹈,传统技巧及绝活有传、撂、翻铙镲,对击和闷击等。西平县、郏县、遂平县等申报的锣鼓艺术(大铜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遂平大铜器被授予“中华第一大铜器”称号。
薅草锣鼓:独特的民族传统音乐艺术
薅草锣鼓,又称山锣鼓、打闹歌、打锣鼓、挖土锣鼓等,是与生产劳动相伴而生的一种民间歌鼓,广泛流传于湘、鄂、渝、黔接壤的武陵山的土家族聚居区及相邻的江西等地区,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薅草锣鼓渊源可追溯到周朝的击鼓祭祀,其后发展成独立音乐类型,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集体劳动,此时往往请两名歌手面对薅草众人进行表演,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锣鼓声边唱边舞,薅草众人则从旁和唱。这种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锣鼓音乐,也是中国锣鼓艺术重要组成部分。薅草锣鼓尤以川北薅草锣鼓、宜昌薅草锣鼓、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兴山薅草锣鼓、宣恩薅草锣鼓、长阳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等最为著名,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云胜锣鼓:中国锣鼓交响乐
云胜锣鼓,也称“云胜锣鼓”“晋北大锣鼓”,主要流传于晋北地区,是山西代表性锣鼓艺术,被称为“中国锣鼓交响乐”,也是中国著名的锣鼓音乐之一。云胜锣鼓乐种曲目丰富,现存133首,并拥有37种独特指挥法。云胜锣鼓与我国其他锣鼓所使用的鼓的演奏法的不同是:一到“三品二档”以上的曲目,演奏员就不用鼓棒,只用手指击鼓。各种乐器皆有“鸳鸯”打法的绝活。云胜锣鼓既有广场锣鼓的粗犷,又有舞台表演的细腻和人文色彩,讲究“以神击鼓、以韵舞姿”。云胜锣鼓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锣鼓艺术国家级非遗产项目名录
编号 | 名称 | 项目类别 | 公布时间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Ⅱ-53 | 梁平癞子锣鼓 | 传统音乐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重庆市梁平县 |
Ⅱ-56 | 晋南威风锣鼓 | 传统音乐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山西省临汾市 |
Ⅱ-57 | 绛州鼓乐 | 传统音乐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山西省新绛县 |
Ⅱ-60 | 铜鼓十二调 | 传统音乐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
Ⅱ-60 | 铜鼓十二调 | 传统音乐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贵州省贞丰县 |
Ⅱ-61 | 西安鼓乐 | 传统音乐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陕西省 |
Ⅱ-123 | 锣鼓艺术(汉沽飞镲)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新增项目 | 天津市汉沽区 |
Ⅱ-123 | 锣鼓艺术(常山战鼓)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新增项目 | 河北省正定县 |
Ⅱ-123 | 锣鼓艺术(太原锣鼓)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新增项目 | 山西省太原市 |
Ⅱ-123 | 锣鼓艺术(云胜锣鼓) | 传统音乐 | 2011(第三批) | 扩展项目 | 山西省原平市 |
Ⅱ-123 | 锣鼓艺术(软槌锣鼓) | 传统音乐 | 2014(第四批) | 扩展项目 | 山西省万荣县 |
Ⅱ-123 | 锣鼓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新增项目 | 上海市松江区 |
Ⅱ-123 | 锣鼓艺术(花镲锣鼓) | 传统音乐 | 2014(第四批) | 扩展项目 | 江西省丰城市 |
Ⅱ-123 | 锣鼓艺术(大铜器)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新增项目 | 河南省西平县 |
Ⅱ-123 | 锣鼓艺术(大铜器)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新增项目 | 河南省郏县 |
Ⅱ-123 | 锣鼓艺术(开封盘鼓)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新增项目 | 河南省开封市 |
Ⅱ-123 | 锣鼓艺术(中州大鼓) | 传统音乐 | 2011(第三批) | 扩展项目 | 河南省新乡县 |
Ⅱ-123 | 锣鼓艺术(大铜器) | 传统音乐 | 2014(第四批) | 扩展项目 | 河南省遂平县 |
Ⅱ-123 | 锣鼓艺术(宜昌堂调)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新增项目 | 湖北省宜昌市 |
Ⅱ-123 | 锣鼓艺术(鄂州牌子锣) | 传统音乐 | 2011(第三批) | 扩展项目 | 湖北省鄂州市 |
Ⅱ-123 | 锣鼓艺术(老河口锣鼓架子) | 传统音乐 | 2014(第四批) | 扩展项目 | 湖北省老河口市 |
Ⅱ-123 | 锣鼓艺术(八音锣鼓) | 传统音乐 | 2014(第四批) | 扩展项目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Ⅱ-123 | 锣鼓艺术(小河锣鼓) | 传统音乐 | 2011(第三批) | 扩展项目 | 重庆市渝北区 |
Ⅱ-123 | 锣鼓艺术(韩城行鼓)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新增项目 | 陕西省韩城市 |
Ⅱ-123 | 锣鼓艺术(临清驾鼓) | 传统音乐 | 2021(第五批) | 扩展项目 |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 |
Ⅱ-27 | 薅草锣鼓(金湖秧歌) | 传统音乐 | 2014(第四批) | 扩展项目 | 江苏省金湖县 |
Ⅱ-27 | 薅草锣鼓(武宁打鼓歌)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江西省武宁县 |
Ⅱ-27 | 薅草锣鼓(宜昌薅草锣鼓)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湖北省宜昌市 |
Ⅱ-27 | 薅草锣鼓(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
Ⅱ-27 | 薅草锣鼓(兴山薅草锣鼓)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湖北省兴山县 |
Ⅱ-27 | 薅草锣鼓(宣恩薅草锣鼓)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湖北省宣恩县 |
Ⅱ-27 | 薅草锣鼓(长阳山歌)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
Ⅱ-27 | 川北薅草锣鼓 | 传统音乐 | 2006(第一批) | 新增项目 | 四川省青川县 |
Ⅱ-27 |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 传统音乐 | 2008(第二批) | 扩展项目 | 四川省宣汉县 |
注:锣鼓音乐是指主要以鼓、锣为主奏的传统民间器乐,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