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云与杨根思:英雄精神代代传
邱少云与杨根思:英雄精神代代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和杨根思两位英雄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共和国的天空。
烈火中的忠诚
邱少云,这位来自四川铜梁的普通农民,用他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钢铁战士。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潜伏在敌人阵地前沿,为第二天的总攻做准备。为了不暴露目标,邱少云和战友们必须在草丛中一动不动地潜伏20多个小时。
然而,就在潜伏过程中,敌人发射的燃烧弹落在了邱少云身边,点燃了他的棉衣和周围的野草。烈火迅速蔓延,吞噬着邱少云的身体。但他深知,一旦暴露目标,整个潜伏计划将功亏一篑,战友们的生命将受到威胁。邱少云强忍着剧痛,一动不动,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年仅26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
小高岭上的壮举
在长津湖战役中,杨根思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坚守在小高岭阵地。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陆战第1师,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连续打退了敌人的8次进攻。当敌人发起第9次进攻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一个人。面对40多个敌人,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拉响导火索,纵身扑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杨根思的壮举,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英雄气概。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并命名其生前所在连队为“杨根思连”。
英雄精神的传承
70多年过去了,邱少云和杨根思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在新时代的强军路上,“杨根思连”官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英雄精神的传承。
在“杨根思连”,每天晚点名时,第一个被点到的名字永远是“杨根思”。全连官兵齐声答“到”的声音,响彻夜空。连队的广场上矗立着老连长的雕像,宿舍里留着老连长的床位,笔记本上印着老连长的“三个不相信”宣言。每回训练成绩不理想、遇到过不去的坎,他们就去老连长雕像前唠唠;而当克服困难、载誉归来,也会第一时间跑去跟老连长汇报。
在日常训练中,“杨根思连”官兵始终保持最高标准。上等兵郭孟祺刚入伍时,因为年龄偏大、体质偏弱,常常感觉力不从心。但在老连长精神的鼓舞下,他开始主动加练,训练越来越有劲头、工作越来越有自信。他说:“研究生的学历远远比不上‘杨根思连’的经历,这里充盈着从军报国的激情和梦想,是离英雄最近的地方。”
在实战化训练中,“杨根思连”官兵更是展现了英雄连队的风采。他们针对未来战场需求,成立战法训法研究小组,开展“克敌制胜三两招”群众性研战练战活动,不断探索优化改进措施。在各类比武竞赛中,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单杠二练习340个、全连铁路装载固定18分钟……这些数字背后,是官兵们对胜利的不懈追求和对英雄精神的传承。
永恒的纪念
每年清明时节,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缅怀英烈。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邱少云和杨根思的墓前,总会摆满来自家乡的特产:邱少云墓前有重庆的小面、非遗“龙”、艾草青团;杨根思墓前则摆放着来自江苏泰兴的麻饼、猪肉脯。这些来自家乡的温暖,寄托着人们对英雄的思念。
在互联网上,网友们通过留言、献花等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仰。“我们记得,我们永念”“因为思念,他们从未远去”“致敬,缅怀,家国永念”……这些留言,见证了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邱少云和杨根思,这两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用他们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我们铭记英雄,传承英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