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区特教学校:补习班里的心理魔法
朔城区特教学校:补习班里的心理魔法
在朔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有一群特殊的“魔法师”,他们用爱心和专业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心灵之窗。张淑英校长的《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朱海燕老师的《促进手眼协调发展》以及王爱玲老师的《孩子的三十一个敏感期》,这些看似普通的课程,却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校长张淑英:家庭文化的温暖力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张淑英校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深知,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家庭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她的课程中,张校长不仅教授家庭教育的理念,更注重实践指导。她带领家长们学习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用爱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我们不能改变孩子的先天条件,但可以通过改善家庭环境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张校长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许多家长的心。在她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家庭文化的建设,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
朱海燕老师:手眼协调中的康复之路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朱海燕老师深谙此道,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康复训练课程,通过游戏、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们逐步提升手眼协调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用耐心和智慧去发现他们的潜能。”朱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关爱。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更收获了自信和快乐。
王爱玲老师:解读敏感期的密码
作为一位95后年轻教师,王爱玲对孤独症儿童有着特别的感悟。“孤独症儿童就像天上的星星,虽然遥远,但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学生。
在《孩子的三十一个敏感期》课程中,王老师用生动的案例和专业的知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她强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并正确引导。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耐心的陪伴,王老师不仅帮助孩子们克服了交流障碍,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温暖关怀。
心理魔法的延伸
朔城区特教学校的老师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将这份关爱延伸到了校园之外。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从“弘扬雷锋精神 关爱特殊儿童”主题活动,到朔州市人民医院的爱心体检,再到国际残疾人日的系列体验活动,学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温暖。
未来的希望
“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张淑英校长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在朔城区特教学校,心理调适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这些“心理魔法师”们用爱心和专业为孩子们点亮了前行的路。他们深知,特殊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陪伴。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正在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勇敢地迈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让我们一起为这些可爱的“魔法师”们点赞,也为那些在特殊教育道路上不懈努力的人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温暖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