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接种:你真的了解吗?
乙肝疫苗接种:你真的了解吗?
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上升。然而,在接种过程中,不少人对接种效果和抗体水平存在误解。比如,有人认为抗体水平高意味着病情严重,有人则担心疫苗接种会带来副作用。这些误解不仅影响了疫苗接种的效果,还可能对个人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乙肝疫苗接种的常见误解
误解一:抗体水平高意味着病情严重
事实上,乙肝表面抗体(HBsAb)水平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抗体水平高反而说明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强,是疫苗接种效果良好的表现。
误解二:接种疫苗后就不会感染乙肝
虽然乙肝疫苗能提供有效保护,但任何疫苗都无法保证100%的防护效果。因此,除了接种疫苗,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误解三:成年人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并非儿童专利,成年人同样需要接种。特别是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等高风险人群,更应及时接种。
乙肝表面抗体水平的正确解读
乙肝表面抗体是人体对乙肝病毒免疫反应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一般认为,抗体水平大于10mIU/ml即为阳性,表明具有保护力;而大于100mIU/ml则表示具有高水平的保护力,能有效抵御乙肝病毒的侵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综合科主任段雪飞指出,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新生儿、有乙肝家族史者、医务人员等,更应重视疫苗接种。
最新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4年全球肝炎报告》显示,病毒性肝炎已成为仅次于结核病的全球第二大传染病“杀手”。2022年全球约有13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其中83%由乙型肝炎引起。这一数据凸显了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最新研究显示,通过规范的疫苗接种程序,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刘芳表示,注射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起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作用。
实用建议
及时接种:按照0、1、6月的程序接种三针乙肝疫苗,确保产生足够的抗体。
定期检测:接种后应定期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如低于10mIU/ml,应及时补种。
高危人群重点关注:新生儿、医务人员等高风险人群应优先接种,并保持监测。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增强免疫力。
通过科学认知和正确预防,我们完全有能力将乙肝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威胁降至最低。记住,乙肝疫苗接种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必要时及时补种,才能确保持续的保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