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古城墙:三屠背后的血泪记忆
嘉定古城墙:三屠背后的血泪记忆
上海嘉定区的古城墙,静静地矗立在现代化都市的一角,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诉说着数百年前那段惨痛的历史。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城墙,见证了明清交替时期最惨烈的一幕——“嘉定三屠”。
嘉定古城墙:一座城市的记忆
嘉定古城墙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最初是为了防御外敌而建。到了明代,随着上海地区的发展,城墙经过多次重修和加固,成为嘉定县城的重要防御设施。城墙高耸,环抱着整个县城,守护着城内百姓的安宁生活。
然而,这座固若金汤的城墙,终究没能抵挡住历史的洪流。1645年,清军南下,攻破嘉定县城,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就此上演。
嘉定三屠:血泪交织的抗争
1645年,正值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占江南后,推行了一系列令人反感的政策,其中最令人痛恨的就是“剃发令”。这一政策要求汉人剃掉头发,改留满族发式,是对汉人传统习俗的极大侮辱。在嘉定,百姓们强烈抵制剃发令,宁死不从,这种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反抗态度,最终酿成了嘉定三屠的悲剧。
第一次屠杀发生在1645年6月。清军将领李成栋率精锐部队攻破嘉定县城。城破之日,清军对城内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无论男女老少,无一幸免。时任南明弘光时期重要官员的侯峒曾,带领百姓抵抗清军,城破之际,他选择跳入宣家池,以身殉城。知名人士黄淳耀也在城破后与弟弟黄渊耀在西林庵自缢,以死明志。
七月初一,双方再次交战,由普通百姓组成的“乡军”虽人数众多,但缺乏纪律和组织,最终被李成栋的精锐部队击败。随后,嘉定经历了三次恐怖的大屠杀。
七月初三,李成栋联合太仓清兵攻城,经过猛烈炮轰,城内箭石耗尽。初四日大雨滂沱,守城军民渐渐支撑不住。清军趁机猛攻,东门被破,清军涌入城内。李成栋下令开始屠杀,小街小巷都被搜查,见到人就喊着要他们交出财物,交得不够就砍三刀,东西拿光了就杀人。许多平民惨遭杀害。三天后,从西门到葛隆镇,河中尽是尸体。
城破后,侯峒曾与其子侯演、侯洁在叶池殉节,黄淳耀与其弟黄渊耀在西林庵自缢。这是嘉定第一次大屠杀。
李成栋离开后,七月二十四日,朱瑛再次控制嘉定。李成栋闻讯派部将徐元吉镇压,城破后又对乡兵进行了残忍的屠杀,“数十里内,草木尽毁。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其中外冈、葛隆二镇受灾最重。这是嘉定第二次大屠杀。
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总兵吴之藩反清投明,他率余部反攻嘉定城。城内清军毫无防备,顿时大乱。城内百姓都跑到吴军那边,“踊跃听命”。但很快就被镇压了。结果嘉定又遭遇了大屠杀,城内外有两万多人被杀,这就是嘉定第三次大屠杀。
历史的见证:嘉定古城墙的今天
如今,嘉定古城墙仅存两段遗址,成为了人们缅怀那段可歌可泣历史的重要场所。城墙上的每一块砖,仿佛都在诉说着数百年前的悲壮故事。每年都有许多人来到这里,凭吊先烈,缅怀历史。
嘉定三屠不仅是一段极其惨痛的历史记忆,它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时的不屈精神。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更应珍惜当下,铭记历史,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