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红书热梗看“抽象”文化: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与社会反思
从小红书热梗看“抽象”文化: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与社会反思
2025年春晚期间,小红书上一个名为“机器人扭秧歌”的话题火了。在张艺谋导演的创意舞蹈《秧BOT》中,16个宇树科技H1机器人与新疆艺术学员共同演出,当舞蹈演员推着机器人下台时,网友调侃其为“机器人太奶”,并发问“为什么机器人太奶不穿裤子”。这个充满幽默感的场景迅速走红,成为春晚最大的乐趣之一。
这个看似简单的调侃,实际上反映了当下年轻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抽象”文化。2024年,小红书将“抽象”定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平台上产生了超过1000万条抽象笔记,相关评论数量更是高达1.6亿条。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在小红书上盛行,还在抖音上创造了268万人参与的话题讨论,在微博上更是成了抽象网红们的团建地。
从游戏直播间到年度热词
“抽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由游戏主播李赣在直播间创造。当时的“抽象”更多是一种反常规、不按常理出牌的表达方式。而如今的“抽象”文化,已经演变成一种反逻辑、反严肃、反常规的多元表达体系,它通过幽默、荒诞和无厘头的内容来消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幽默背后的深层含义
为什么“抽象”会如此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
一方面,它是一种压力释放的途径。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通过“抽象”表达来化解生活中的不如意。比如在小红书上,一位用户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困扰:“防晒霜不成膜怎么办,不成魔便成佛。”这种看似无厘头的表达,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工作中的焦虑。
另一方面,它体现了年轻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正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所说:“现代年轻人的个性比较强,喜欢自我表达,他们倾向于用所谓的‘抽象’来表达情绪。通过一种不容易理解和不常见的方式,表达某种深刻的感受。”
“抽象”文化的多样表现
“抽象”文化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热梗和表情包。比如在2024年,一个名为“成都迪士尼新地标”的梗火遍全网。这个梗源自rapper谢帝的一句歌词“我要diss你”,被网友们巧妙地与成都迪士尼乐园结合,创造出一个充满幽默感的“地标”。这种无逻辑、反常规的组合,正是“抽象”文化的典型特征。
除了热梗,抽象表情包也是年轻人常用的表达工具。在小红书上,各种“抽象表情包”、“抽象文案”遍地都是,它们往往通过夸张、荒诞的视觉效果来传达一种轻松幽默的态度。
从群体认同到社会反思
“抽象”文化的盛行,不仅体现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一些深层问题。它揭示了年轻人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以及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玩抽象’带点恶搞、幽默,并夹杂调侃。这也反映了当下流行的一种态度——佛系、随缘、随遇而安。面对困境,我们更倾向于用幽默和轻松的方式去化解。”
然而,“抽象”文化并非简单的逃避或宣泄。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解构和反思。通过荒诞而不失幽默的方式,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流行文化,表达对“矫揉造作却能窃取大量财富”现象的厌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社会议题、缓解了内卷压力,并获得了一种规避权力规则的快感。
未来的走向
“抽象”文化是否会持续流行?郭万超认为,短期内它会有较强的表现力,但长期来看可能会逐渐减弱。不过,这种文化不会完全消失,它会以某种形式长期存在。因为“抽象”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压力的释放,以及对个性化表达的渴望,是当代年轻人永恒的主题。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抽象”表达,来帮助我们以轻松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生活如果给我一拳,那会一拳打在棉花上。”这种既不逃避现实,又能以幽默态度化解困境的生活智慧,或许正是“抽象”文化最值得珍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