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夜的思念与哲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夜的思念与哲思

引用
搜狐
8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05205913_120783251
2.
https://www.sohu.com/a/783707133_120886047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6A075JH00
4.
https://www.sohu.com/a/773311283_121911505
5.
https://www.sohu.com/a/805308473_120783251
6.
http://www.lubanyouke.com/36190.html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28/16/503199_1143195290.shtml
8.
https://www.ruiwen.com/wenxue/shuidiaogetou/411722.html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公元1076年中秋夜,苏轼在密州任上,面对一轮明月,不禁把酒问天,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这年的中秋,对苏轼来说格外不同。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此时的他,已与胞弟苏辙分别整整七年,兄弟二人天各一方,不得相见。在这月圆人不圆的夜晚,苏轼的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思念与感慨。

词的开篇,苏轼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句,不仅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他不问月之圆缺,而问“明月几时有”,这种反常的提问方式,体现了他对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月宫之中。他想象着那里的琼楼玉宇,不禁生出“我欲乘风归去”的念头。然而,他很快又清醒过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宫虽美,却终究是清冷孤寂之地,不如人间温暖。于是,他选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享受着人间的美好。

下片中,苏轼将目光从天上转向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明月的清辉洒在朱红的楼阁上,透过雕花的窗户,照见了那些因思念而无法入睡的人们。这轮明月,仿佛特意来挑动人们的心弦,让人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不禁埋怨起月亮来:你本无情,为何偏偏在人们离别时变得如此圆满?但转念一想,他又释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在世,聚散离合本就是常态,正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规律,无法强求。

最后,苏轼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尾,将个人的思念之情升华为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轮明月。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苏轼最令人敬佩之处。

《水调歌头》之所以能成为中秋词之冠,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意境,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关怀。苏轼将个人的离愁别绪融入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之中,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穿越千年,依然能触动现代人的心灵,成为我们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在中秋佳节,当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词时,不妨也学一学苏轼,以一颗豁达的心,去欣赏眼前的明月,去珍惜身边的人,去拥抱生活的美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