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你也有“微信文字讨好症”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你也有“微信文字讨好症”吗?

引用
虎嗅网
10
来源
1.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237373.html
2.
https://weread.qq.com/book-detail?type=1&senderVid=81832959&v=39e32100813ab7120g01631ek6bb4288042d316bb61e34a1
3.
https://www.sohu.com/a/815686182_131816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05A03ARC00
5.
https://juejin.cn/post/7457830182042157107
6.
https://finance.sina.cn/2024-02-18/detail-inaimfyt4024241.d.html
7.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64634
8.
https://www.tisi.org/30696/
9.
https://xsc.sicau.edu.cn/info/1081/6335.htm
10.
http://www.keji100.net/e/tags/?tagname=%E7%A4%BE%E4%BA%A4

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从不简单地说“哈哈”或“嗯”,而是喜欢用“哈哈哈哈哈”或“嗯嗯”;在句子末尾加上波浪线或亲亲表情;或者频繁使用各种表情包来表达情绪。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习惯,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一种被称为“微信文字讨好症”的现象。

01

什么是微信文字讨好症?

“微信文字讨好症”并不是一个科学术语,而是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一个新词汇,用来形容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文字看起来更加友好和亲和。具体表现包括:

  • 使用叠词:如“哈哈哈哈哈”、“嗯嗯”、“好好好”
  • 添加语气词:如“呀”、“哦”、“啦”
  • 使用表情包:用emoji或动态表情代替文字
  • 加入波浪线或亲亲表情:如“~”、“😘”
  • 多用感叹号:如“真是太棒了!”

这种现象有多普遍?根据一项调查,高达92.24%的人都表示遇到过这样的交流对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Soul App发布的《Z世代线上社交礼仪报告》显示,超过70%的年轻人认为超过30秒的语音就算长语音,而长语音的高频轰炸更是令人难以忍受。

02

为什么会产生微信文字讨好症?

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

拟社会互动理论

拟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是指某人透过某种媒介,在对方不知情的前提下建立的单向人际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互动尤为常见。比如,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动,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拟社会互动。

当受众所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社交对象时,他们往往会将对方视为一个精心设计的“人物设定”,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这种设定可能来自对方的自我呈现,也可能是受众自己想象的产物。因此,当受众对这个“设定”产生情感投射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使用更加讨好的语言,试图与这个“设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依附理论

心理学研究发现,具有焦虑型依附的人,特别容易对物理上未曾接触过的人产生拟社会互动的依赖。在社交互动中,他们可能会通过过度讨好的方式来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

权力不对等关系

在职场中,乙方工作者与甲方客户之间的交流往往存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为了维护合作关系,乙方往往会通过文字讨好来展现自己的友好和专业。这种讨好行为不仅体现在语气上,还体现在对客户需求的过度迎合上。

技术因素

即时通讯工具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现象。与面对面交流相比,文字交流缺乏面部表情和语气的辅助,容易产生误解。因此,人们会通过添加各种符号和表情来弥补这种缺失,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和友好。

03

微信文字讨好症的影响

虽然适度的文字讨好可以促进社交和谐,但过度讨好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1. 社交负担:长期保持讨好姿态会让人感到疲惫,就像章雅雯所说的“礼仪小姐”一样,需要时刻保持微笑。

  2. 沟通效率降低:过多的表情包和语气词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影响信息的准确传达。

  3. 真实性缺失:过度讨好可能导致真实的自我被掩盖,影响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建立。

  4. 恶性循环:当每个人都开始讨好时,就会产生“内卷”效应,需要越来越夸张的表达才能获得同样的社交效果。

04

如何避免过度讨好?

  1. 保持真实:在社交中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过分修饰自己的语言。

  2. 适度表达:使用适度的礼貌用语,避免过度堆砌。

  3. 区分场合:在不同社交场合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不必在所有场合都保持讨好姿态。

  4. 培养自信: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价值不需要通过讨好来证明。

  5. 学会拒绝:在必要时学会说“不”,不要害怕表达不同意见。

在社交媒体时代,文字讨好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现象。它既反映了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对社交礼仪的追求,也折射出当代人在社交中的心理状态。通过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交的尺度,在保持礼貌的同时,也不失真实的自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