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法教你告别足底筋膜炎!
中医养生法教你告别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成年人脚跟疼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早晨下床的第一步常会感到剧烈疼痛。中医认为,足底筋膜炎多由经络气血供应不足、瘀阻或肾阴虚损、筋骨失养所致。治疗上主要采用穴位按摩和针灸方法。
中医理论解释
从中医的角度看,足底筋膜炎多半是由经络气血供应不足和瘀阻所致,或者是肾阴虚损和筋骨失养造成的。从经络上看,足太陽膀胱经和足少陰腎經貫穿了頭部、背部、腿部後方並最終到達足底。如果經絡不通暢,就會引發疼痛。
穴位按摩疗法
-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当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时,小腿肚下会出现尖角形凹陷,承山穴就在这个凹陷的顶端。按摩时可用拇指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每日2-3次。
-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中医有“筋会阳陵”的说法,此穴专治各种筋骨之伤。用拇指或食指在阳陵泉穴上轻轻施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持续1-2分钟,每日2-3次。
-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按摩时可用拇指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每日2-3次。
- 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用拇指按压此穴位,轻轻按摩1-2分钟,适用于缓解脚部的疼痛和僵硬,每日2-3次。
- 涌泉穴:位于脚掌中心,当足底屈曲时,在脚底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交界处。患者可以轻轻按压涌泉穴约1-2分钟,可以用拇指以圆周方式轻柔按摩,每日2-3次。
- 太冲穴:位于脚背上,第一和第二跖骨骨头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或食指在太冲穴上轻轻施压并稍作旋转按摩,持续1-2分钟,每日2-3次。
-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脚内踝尖向上4横指处。用拇指按压此穴位,轻轻按摩1-2分钟,适用于缓解脚部的疼痛和僵硬,每日2-3次。
- 山穴:位于小腿正后方,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时呈现尖角状凹陷处。
- 百会穴:位于头頂正中央稍後方,兩耳尖連線與鼻樑向上延伸線的交會處。從全息針灸的角度來看,頭頂可對應足底,因此可用來治療足跟痛等症狀。
日常预防和保养
选择合适的鞋子:选择合適的鞋子,最好是提供足夠支撐和緩衝的運動鞋或慢跑鞋。應避免使用高跟鞋和平底鞋,以減輕對腳底的壓力。
避免长时间站立:如果不得不站立,可以定期進行依些簡單的腳底拉伸,有助於緩解緊張感。合理分配體力活動和休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小腿拉伸运动:每天花几分钟时间进行足部伸展,如拇指伸展、脚踝转圈。可以坐在椅子上,伸直腿,用手拉住脚趾向身体方向拉伸,保持20秒,重复3次。
适度的足部强化训练:进行可以加强足部肌肉的轻量锻炼,如脚趾抓起小物件。比如坐在椅子上,尝试用脚趾抓住地面上的小球或毛巾,重复几次。
特别提示
针灸治疗:许多患者因为足底筋膜炎或踩地痛等困擾到中醫診所就診時,醫師告知「要針灸頭皮」來治療時,都會感到十分驚訝。吳文誠表示,事實上,全身的筋骨症狀都可以透過在頭皮下針而立即獲得改善。他解釋,發炎與各種酸麻脹痛都是來自大腦的訊號,藉由刺激頭皮下肢區的對應點,不僅能讓足底當下止痛,更能改變身體慣性的發力方式,降低發炎反應。
中药调理:针灸后虽然能暫時緩解,但過沒多久又再次復發的患者,吳文誠提醒,需要進一步搭配服用中藥來調理足底筋膜。根據中醫理論,足底筋膜屬於膀胱經的範疇,因此使用走督脈、膀胱經的中藥如鹿角、葛根、杜仲等藥材都能緩解疼痛。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获得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