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种植助力乡村振兴:合作社模式的成功实践
丹参种植助力乡村振兴:合作社模式的成功实践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这句流传已久的中医谚语道出了丹参的珍贵价值。近年来,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丹参种植已成为多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在合作社模式的推动下,这一传统中药材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合作社模式:多方共赢的新路径
在山西省五寨县,54岁的村民任巧英通过种植黄芪实现了收入翻番。她所在的胡会乡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让农户掌握了种植技术,还确保了销路。短短几年间,五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8万亩扩大到现在的5万多亩,6000多人因此受益。
这种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多方共赢:
- 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负责收购和销售,确保产品质量和市场渠道
- 合作社:组织农户统一管理,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
- 农户:获得稳定收入,同时学习种植技术
-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补贴,建设基础设施
种植效益:看得见的增收
在甘肃省会宁县八里湾乡,丹参种植同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复兴村种植的117亩丹参,亩产量达到3500斤以上,每亩收益约7000元。甘肃众合开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每亩投资1200元,最终可获得1000元净利润,上不封顶。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模式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在潍坊诸城,丹参种植已带动周边超过3000人次参与务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
产业振兴: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发展
在山西省高平市米山镇米东村,丹参种植已经实现了种、产、销一体化发展。该村与百草园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土地350亩,规模化种植地黄中药材。去年地黄亩产达到5000斤,收益达175万余元。今年,该村又开始种植丹参和党参,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据统计,仅在米东村,中药材种植就带动了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丹参种植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生态保护。在潍坊诸城,皇华镇充分利用马耳山区的自然优势,规划中药材种植片区,实现了农业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同时,各地纷纷采用科学种植方法,如覆黑膜、滴灌等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又保护了土壤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未来展望:从“小丹参”到大产业
随着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丹参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甘肃众合开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2025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万亩以上,最终达到10万亩。这种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山西到甘肃,从山东到全国各地,丹参种植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合作社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实现了多方共赢。这一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