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山西古迹:云冈石窟与应县木塔的千年魅力
探访山西古迹:云冈石窟与应县木塔的千年魅力
近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赴山西开展古建筑寻访活动。他们深入临汾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等地,感受明代贴金彩绘泥塑及多彩琉璃塔的独特魅力。此外,团队还考察了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和现存最古老宏伟的木结构塔——应县木塔。通过实地调研,成员们不仅记录下这些古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统美学精神。
云冈石窟:北魏皇家石窟的辉煌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石窟依山开凿,在武州河北岸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达51个(其中保存较好的约20个),整个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个,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公尺。
此外,在云冈石窟的崖壁后上方,还保留着建于明代、也称云冈堡的军事要塞遗迹。
1961年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上,云冈石窟是中国最早的石窟之一,始建于公元460年,历经近50年的雕刻,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石窟中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以其精美的线条、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这种艺术风格不仅在中国独树一帜,而且对东亚地区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信息上。石窟中的佛像、壁画和题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北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石窟中的“皇帝礼佛图”描绘了北魏皇帝拓跋焘在位期间的佛教活动,反映了当时皇室对佛教的推崇和支持;石窟中的“供养人像”则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阶级关系;石窟中的“题记”则是研究北魏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的重要资料。
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上,云冈石窟的雕刻工艺复杂而精细,包括石雕、泥塑、彩绘等多种技法。石雕是最主要的技法,包括浮雕、圆雕、高浮雕等多种形式。这些雕刻技艺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而且为中国的雕刻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上,云冈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瑰宝”,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被列入该名录的文化遗产。山西省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丰富的历史信息、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上。这些价值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灵感。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让它的艺术光芒照耀未来。
应县木塔:千年不倒的木构奇迹
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塔总高67.31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高达67.31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站在木塔脚下,仰望其巍峨的身姿,不禁让人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木塔的结构精妙绝伦,每一层都巧妙地利用了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却能够抵御千年的风雨侵蚀。梁思成先生曾赞誉这座塔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宝、世之奇葩。
沿着木塔一路前行,我们来到净土寺的大雄宝殿,花板上的这些藻井设计精巧,色泽华丽,每一处都是一件宝贵的艺术品。这就是梁思成先生口中的“应县第二宝”。
藻井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性处理手法,通常用于宫殿或寺庙的天花。净土寺的藻井布满了三间殿宇的全部天花,以房梁划为9格,分作9个藻井,每个藻井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心,呈八角形,雕刻精细。其中最为繁复精美的是明间正中的“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藻井下饰以天宫楼阁,九星中间雕有两条金龙,双龙浮雕盘旋,须眉神动,气势磅礴。梁思成先生曾称赞这些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
然而,净土寺的瑰宝并不仅限于此。在大雄宝殿的山门前,有这样一对造型独特的石狮。这就是梁思成先生口中的“应县第三宝”。
这对石狮不同于常见的中原风格石狮,它们的毛发呈向后顺梳的人字形,显得格外独特和柔顺,被誉为“披头散发”的石狮。据专家推测,这种独特的造型可能受到了契丹族或女真族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当时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 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代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
保护与传承:让千年古迹焕发新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文物保护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云冈石窟,文保人员借助专业检测仪器,对石窟进行除尘清理,同时用3D扫描技术为每一个文物建立数字档案。此外,云冈研究院的科研团队还利用AI技术,对坍塌的立佛进行拼接重组,重现佛像原貌。
然而,应县木塔的保护工作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座历经968年沧桑的木塔,虽然经受住了40多次地震和200多次炮击的考验,但如今却出现了明显的倾斜。专家们正在积极研究修缮方案,但如何在不破坏其原貌的情况下进行修复,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云冈石窟和应县木塔,一石一木,一北一南,见证了中国千年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它们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做好保护工作,更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让这些千年古迹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