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举措:学校如何开展抑郁症防治教育?
教育部新举措:学校如何开展抑郁症防治教育?
2024年5月,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抑郁症防治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在这背后,是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我国抑郁症患者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高达30%,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更是达到15%-20%。这一系列数字,揭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
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影响远不止于情绪低落。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一生中自杀的风险接近20%。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风险仍在上升。《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年)》显示,近四分之一(24.6%)的10-16岁青少年自述有轻度或重度抑郁,而在2020年,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比例比2009年高出6.2%。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自然成为抑郁症防治的前沿阵地。然而,要真正落实抑郁症防治教育,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抑郁症的症状往往与青少年的正常情绪波动相似,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另一方面,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也使得许多患者和家庭选择隐瞒病情,不愿寻求帮助。
尽管困难重重,但一些积极的尝试正在展开。例如,北京化工大学心理辅导老师刘爱民在20余年的实践中,接触了上万个青少年抑郁症案例,通过持续的努力,帮助许多学生走出了心理困境。在浙江,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心理辅导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借鉴国际经验,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例如,美国通过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从联邦层面引领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同时,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
要真正解决青少年抑郁症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疗干预,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理解和支持的环境。这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改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消除偏见和歧视,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强调的,青少年的精神卫生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后果会延续到成年期,损害身心健康,并限制成年后过上充实生活的机会。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就是关注我们社会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