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春节将至,这些药物千万别和酒一起喝!
元旦春节将至,这些药物千万别和酒一起喝!
“头孢就酒,说走就走”——这句流传已久的顺口溜,道出了头孢类药物与酒精相遇时可能带来的致命风险。随着元旦春节的到来,各种聚会增多,饮酒机会增加,合理用药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头孢与酒精:一场危险的邂逅
2019年,北京宣武医院首席专家凌锋医生的一次“遭遇”曾在媒体和自媒体刷屏。她在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后出现疑似双硫仑反应,被紧急送医。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头孢就酒”风险的广泛关注。
双硫仑样反应是头孢类药物与酒精相互作用的主要风险。这种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结膜充血、视物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双硫仑样反应的本质是药物影响了酒精的代谢。正常情况下,酒精在体内代谢会产生乙醛,乙醛再进一步代谢为乙酸,最终排出体外。而某些头孢类药物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团,会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导致乙醛在体内大量堆积,从而引发上述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头孢类药物都会与酒精发生反应。例如,头孢氨苄就被认为可以安全服用。但为了保险起见,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在服药期间及停药后一周内避免饮酒。
不只是头孢:这些药物也需警惕
除了头孢类药物,其他多种抗菌药物与酒精合用也可能带来风险:
- 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 大环内酯类如琥乙红霉素
- 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
- 抗真菌、抗结核、磺胺类药物
这些药物与酒精相遇,轻者可能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降糖药(如胰岛素、二甲双胍)、镇静催眠药(如苯巴比妥、地西泮)等也与酒精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增加肝毒性、导致低血糖或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节日用药安全:监管部门在行动
面对节日期间用药安全挑战,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行动,全力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在广东恩平,市场监管部门以滋补、感冒、肠胃类药品和血压计、医用口罩等热销产品为重点,检查经营使用单位是否严格按照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开展经营活动,购进药品是否索取、留存合法票据,是否存在经营使用假冒、过期、失效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
广东南沙区市场监管局则针对近期流感高发季,检查抗流感类药品的质量和供应情况,提醒辖区药店要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合理用药咨询指导和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引导消费者安全用药、理性消费。
江苏海陵区市场监管局通过“美团”“饿了么”等APP常态化开展药械销售网络巡查,12月以来共接收上级部门移交违法违规线索10条,涉及违规展示处方药包装、标签等信息,未公示执业药师注册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等。
专家建议,节日期间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 严格遵医嘱:不随意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
- 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
- 避免自行用药:不随意使用他人药物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
在这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季,让我们共同关注用药安全,远离酒精带来的风险,享受健康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