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养老模式:从“替代式家庭”到科技养老
上海创新养老模式:从“替代式家庭”到科技养老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53.6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6.8%。其中,无子女老人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如何让这些老人安享晚年,成为上海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替代式家庭”:创新养老模式破困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探索出了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替代式家庭”。这种模式通过建立替代式兄弟姐妹和替代式子女,利用房产等资源,在社区内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具体来说,替代式家庭包含两个核心群体:替代式兄弟姐妹(substitute siblings)和替代式子女(substitute children)。替代式兄弟姐妹是指社区中的邻居,他们与无子女老年人建立起相对亲密的关系。这些地缘上彼此熟悉的邻居取代了血缘上的兄弟姐妹,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
替代式子女是指亲朋网络中的合适监护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无子女老年人与远亲或合适的朋友,确立法定的监护关系。这些法定监护人扮演着类似老人子女的角色,负责为老年人处理社会事务。例如,安排就医在他们去世后处理后事,有时还在老年人失去自理能力后提供照顾。
这种模式的建立需要两个关键条件:一是老年人主动规划的能力,二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制度化动员和非正式工作策略。研究发现,房产是无子女老年人与替代式子女建立照顾契约的重要基础。无子女老年人通常选择将房产作为遗产,与监护人建立权责关系。作为回报,替代式子女将在老人去世后继承房产。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养老新生态
除了“替代式家庭”这种创新模式,上海还在大力推动养老科技创新发展。根据《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上海计划到2027年初步建成养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为构建“无处不在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本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高水平、多层次、个性化养老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具体目标包括:创建1个养老科技产业园,建设1—2个高质量孵化器、3—5个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2个研发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培育5—10家龙头企业,建设5—10个养老科技产品展示体验基地,完善提升5—10个居家适老化改造、家庭照护床位、智慧社区长者食堂、智慧养老科技社区、智慧养老院等养老科技应用场景,初步建成上海市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年均服务老年人超过500万人次。
创新引领:为全国养老事业提供新思路
上海的这些创新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当地无子女老人的养老难题,更为全国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如何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上海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样本。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创新模式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例如,“替代式家庭”模式可能面临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而科技养老则需要解决技术普及和成本控制等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些创新都为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创新模式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