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板凳龙”,新年最炫民俗秀!
乐清“板凳龙”,新年最炫民俗秀!
“板凳龙”是乐清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的“板凳龙”巡游活动规模空前,由128个“龙档”组成,重达百公斤的龙头由八人共同抬举,在大荆、湖雾两地穿梭,为市民传递祝福和喜悦。
历史渊源
板凳龙起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制作工艺
板凳龙的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技法为一体。最早人们用竹篾扎成龙头与龙尾,用樟木等做成板凳形成龙身,结为一条木板龙。经历一代代艺人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把传统工艺和现代美术理念结合起来,把龙档雕刻得精致古朴、美轮美奂、玲珑剔透、气势雄伟,更具艺术价值。
表演形式
板凳龙由一节节板凳连接而成,每条板凳上放置方灯、酒坛灯、字灯等,需要多人协作舞动。在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形成一条长长的灯龙。板凳龙有多种式样的耍法。有独凳龙。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饰以彩龙(木刻或扎纸校彩绘),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三人玩时,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有多凳龙,在一些地方又称长板龙,组成人数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举一凳。前一名示龙头,后一名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二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数人协调行动,节节相随,时起时落,穿来摆去。
文化价值
板凳龙不仅是乐清的民俗活动,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在福建大田县、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福清市(高山镇、三山镇、沙浦镇)、尤溪梅仙镇和浙江金华婺城区金东区、东阳市、浦江县、永康市、义乌市、兰溪市、磐安县、温州市永嘉县、乐清市、丽水市松阳县、云和县、缙云县、台州市仙居县、重庆市的巴县、郴州市的桂东县、南昌市石岗镇等也有舞板凳龙的习俗。
2025年活动
虽然没有找到2025年乐清板凳龙的具体活动信息,但可以推测今年的活动规模和形式将延续传统,展现乐清独特的龙文化。福建闽西三年或者五年一次板凳龙,每节龙身长一米半,一共一百零八节,分配到每家每户去装饰,插花,蜡烛,彩灯等。在正月初晚上扣成长龙,绕村游行。龙身非常重,平均每一节需要四到六个壮实的后生一起抬。长龙扣在一起,前行的时候更是产生巨大的惯性,需要更多的人帮助控制好方向。
这种集体的狂欢需要全族,全村,乃至十里八乡所有壮丁来一起抬龙。场面非常壮观。
结语
板凳龙作为乐清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乐清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