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举措守护校园食品安全,2.5亿学生饮食更安心
新举措守护校园食品安全,2.5亿学生饮食更安心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新政策,旨在为全国2.5亿在校学生打造更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这些政策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各方责任,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多项管理机制,为校园食品安全筑起了坚实的防护墙。
政策加码,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全面升级
2024年11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明确提出要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严格执行陪餐制度,并定期组织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同时,学校还需成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强化家长监督作用。
紧接着,国务院食安办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从主体责任、管理责任、监管责任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食品安全责任体系。通知特别强调,要将病媒生物防制纳入日常管理,规范大宗食材采购流程,并加强对承包经营企业和校外供餐单位的管理。
创新举措,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在政策引领下,各地学校纷纷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互联网+明厨亮灶”让后厨透明化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模式。通过在食堂后厨安装监控设备,将食品加工过程实时传输至学校监控中心和教育部门监管平台,实现全程可视化管理。这种透明化的监管方式不仅便于学校自查,也方便监管部门随时抽查,大大提升了食品安全管理效率。
大宗食材集中采购确保源头安全
为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正积极推动大宗食材集中采购。学校在选择供货企业时,必须严格审查其资质,并建立定期评价和退出机制。同时,学校还需保存好进货票据,强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定期公示食材采购情况。
“双食品安全总监”制度强化日常管理
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全面推行“双食品安全总监、双食品安全员”制度。通过每日管控、每周排查、每月调度的工作机制,确保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此外,学校还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
应急管理预案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集中用餐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和突发事故报告制度。通过制定详细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明确校长、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关键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分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学校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实施效果显著,学生家长齐声称赞
新措施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以某中学为例,自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后,学生和家长对食堂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一位学生家长表示:“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学校食堂的后厨情况,感觉孩子的饮食安全更有保障了。”
在大宗食材集中采购方面,某市教委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了5家资质齐全的供应商。实施半年来,学校反映食材质量明显提升,且价格更加稳定。一位学校负责人表示:“集中采购不仅确保了食材的安全性,还为我们节省了采购成本。”
持续改进,构建校园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尽管当前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已有显著提升,但面对2.5亿在校学生这一庞大群体,食品安全工作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模式,探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智能预警。同时,学校还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互动,定期举办食品安全主题家长会,共同关注学生饮食安全问题。
此外,学校也将继续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确保各环节责任落实到位。通过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