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到了崇左,一定要去市壮族博物馆看看……
文化中国行 | 到了崇左,一定要去市壮族博物馆看看……
滔滔江水惠泽,千年文脉传承。在中华文明的怀抱之中,左江流域滋养出悠远而绚烂的民族文化,历史文脉绵延不绝,自然人文交相辉映。近日,记者走进崇左市壮族博物馆,触摸民族历史文脉,领略文物瑰宝的魅力。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于2012年开馆,是全国首家地级市壮族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广西特色博物馆。馆内藏品超过6450件(套),涵盖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纺织品、石器、竹木器等,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崇左地方历史及民族文化发展脉络。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图源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
在博物馆前,一群年轻人活力四射,记录着自己在博物馆的足迹。拍完照,老师在一旁向他们讲解:“我们眼前的博物馆,它的外形设计融入了铜鼓、壮锦、花山岩画等典型的壮族文化元素。”
“他们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大一留学生,想了解崇左传统民族文化的风采,我就带他们来这里看一看。”带队老师易肖肖说。
留学生参观崇左市壮族博物馆。本报记者 杨玲玲 摄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外形独特漂亮,内里更是藏有乾坤。
在二楼展厅内,一面纹饰丰富的铜鼓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南北朝时期的灵山型‘四出钱纹铜鼓’,其中心有太阳纹,周边有四出钱纹、连钱纹、鸟形纹等,靠鼓面边沿处有一圈立体的青蛙塑像。铜鼓上的纹饰反映着壮族先民所处时代、所在地区的社会生活景象、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讲解员谢镇泽介绍,历史上壮族先民在与中原地区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中掌握了青铜器的铸造技艺,从而创造了灿烂的铜鼓文化。
四出钱纹铜鼓。本报记者 杨玲玲 摄
铜鼓起源于炊具铜釜,后演变为娱乐的乐器、集众的号鼓、指挥军队的战鼓、祭祀的礼器、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等。壮族是我国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使用铜鼓的历史有27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岭南地区及周边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体现在铜鼓的铸造工艺、纹饰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内展出的天琴。本报记者杨玲玲 摄
朴素低调的壮族服饰、色彩斑斓的壮锦、结构精巧古老传统的壮族织锦机……在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的三楼展厅,陈列着来自广西、云南等地不同壮族支系的传统服饰。自秦代开始,中原地区其他民族陆续迁入广西,与当地各民族相互交融,服饰有了更多元化的演变和发展,壮族服饰是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内展出的壮族服饰。本报记者 杨玲玲 摄
闻名于世的壮锦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中原桑蚕养殖技术和织锦技艺的传入促进了壮锦的诞生和发展。早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壮族的手工艺之花——壮族织锦技艺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先民创造的辉煌灿烂文化成就中,左江花山岩画极具代表性。据考证,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社会活动的遗迹,真实记录了已经消逝久远的古代骆越社会活动情景,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16年7月,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广西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加便捷、近距离地感受左江花山岩画的魅力,崇左市壮族博物馆按照1∶1比例制作了宁明花山岩画局部艺术仿真崖壁,将花山岩画“搬进了”博物馆。站在这座艺术仿真崖壁下,来自老挝的留学生王泰林说:“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了解崇左的文化习俗,现场参观今天在这里看见的旅游景观。”
1∶1比例宁明花山岩画局部艺术仿真崖壁。图源 崇左市壮族博物馆
近年来,崇左市壮族博物馆以传统民族节日等为契机,不断丰富展览展示内容,并联合商圈、学校、景区、企业等开展“博物馆+”行动,让博物馆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摸清家底,讲好故事’,稳步推动边境考古调查与研究项目,并通过举办多个临时展览、积极开发文创产品、研学等方式,多角度展示壮族历史文化,加大对外交流,加强文物内涵发掘和价值解读,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崇左市壮族博物馆馆长李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