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的月代头:真·秃了也更强?
织田信长的月代头:真·秃了也更强?
在日本战国时代,有一位超级明星级的人物——织田信长,他的形象非常独特,尤其是那标志性的“地中海”发型,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种发型在日本历史上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月代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人物和他的“秃顶”发型背后的故事。
月代头的前世今生
月代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末期,大约是中国唐朝到宋朝时期。这种发型最早出现在日本武士阶层中,尽管当时的大臣认为这种发型不够体面,但它仍因其实用性而受到武士青睐。在冷兵器时代的近身战斗中,长发容易遮挡视线、影响行动,剃掉头顶部分头发可以减少干扰并便于散热。
随着武士地位的提升,月代头逐渐成为勇猛和身份的象征。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幕府颁布《武家诸法度》,规定武士必须留月代头。受佛教“净”审美观影响,这种发型被视为干净和时尚的标志,在町人阶层广泛传播。
织田信长与月代头
织田信长作为战国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月代头造型自然也成为了他的标志。这位被誉为“第六天魔王”的战国霸主,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还是一位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开阔眼界的人。他与普通百姓交流,不分平民与官员的身份,甚至对葡萄牙人的绅士行为表示赞赏。
织田信长的月代头造型,不仅是个人喜好,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那个时代,不同身份的人留法各异,如普通武士梳“茶筅髷”,大名则绑起头发形成“一髷”,未成年武士保留刘海等。而织田信长作为一位雄霸一方的大名,他的发型自然也体现了他的地位和威严。
月代头的普及与文化意义
在战国时代,月代头之所以能够普及,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军事实用性:在频繁的战争中,这种发型既方便作战,又能避免头发遮挡视线。
社会模仿效应:随着武士地位的提升,平民阶层也开始模仿武士的发型,以显示对武士文化的崇拜。
身份认同:月代头成为武士阶层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武士的荣誉和地位。
文化审美:受佛教“净”审美观的影响,月代头被视为一种时尚和美的象征。
然而,这种发型也有其局限性。它主要流行于武士阶层和部分平民男子中,天皇、公卿贵族、医生、学者及贱民等特定群体并不采用这种发型。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差异。
月代头的衰落
随着时代的变迁,月代头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西化,1871年颁布的《散髪脱刀令》允许武士自由选择是否保持月代头,1873年明治天皇带头放开头发,月代头逐渐被摒弃。
从织田信长到明治天皇,月代头见证了日本从战国动乱走向近代化的历程。虽然这种发型已经不再流行,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却永远留在了日本的历史记忆中。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位“地中海”造型的日本武士画像时,不妨想一想: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发型,更是一段充满血与火、荣耀与梦想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