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暴力频发,专家教你如何干预
儿童暴力频发,专家教你如何干预
2024年10月,深圳日本人学校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暴力事件:一名10岁男童在上学途中遭遇持刀袭击,不幸身亡。这起发生在“九一八事件”93周年敏感时期的案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让人们开始反思:为什么儿童暴力事件会频频发生?
这并非个案。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半数2-17岁儿童(超过10亿人)每年遭受某种形式的暴力。其中,五分之三的儿童在家中经常受到体罚,五分之一的女童和七分之一的男童遭遇过性暴力,25%-50%的儿童经历过校园欺凌。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正在遭受伤害的幼小心灵。
广东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学专家阮红英老师指出,儿童暴力倾向背后往往存在复杂的原因。家庭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父母的不当管教,如体罚或不良行为示范,都可能导致孩子模仿暴力行为。此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儿童如果长期接触暴力内容,如媒体、游戏中的暴力场景,也会增加其攻击性。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管理能力差或缺乏有效沟通方式,同样会促使儿童出现暴力倾向。
面对儿童暴力问题,我们并非无计可施。在乌克兰,心理学家劳伦·波特霍夫(Dr. Lauren Potthoff)通过“培训培训者”的方式,向当地心理学家传授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干预技术,帮助受战争影响的儿童恢复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经过CBT治疗的儿童在情绪管理和社交互动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创伤知情护理(TIC)在儿童心理健康中的应用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TIC的基本原则是认识到创伤对儿童的深远影响,并在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中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医疗提供者需要敏锐地察觉到儿童在就医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焦虑、不安或退缩等情绪反应,并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帮助他们逐步面对和处理内心的痛苦。
此外,志愿组织在提供心理支持方面的角色也不可忽视。在许多冲突地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往往难以到达,志愿组织通过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资源,填补了这一空白。例如,许多组织在战区设立临时心理健康咨询站,为受影响的儿童提供即时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安全、健康、充满爱的成长环境。面对儿童暴力这一全球性挑战,我们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关注,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都生活在没有暴力的世界里”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