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脑损伤:从预防到治疗的最新进展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从预防到治疗的最新进展
心脏骤停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是患者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医学界在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机制研究、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最新研究:死亡50分钟的大脑也能“复活”
2024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专家联合国际团队在《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分子医学》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离体大脑养护技术”,成功将一个“死亡”了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复活”。
该技术通过人工心脏、人工肺脏和活的猪肝脏,为离体大脑提供新鲜、有氧、代谢稳定的血液循环。研究发现,在体外心肺肝复合生命系统的支持下,离体大脑的水肿显著减轻,神经细胞的活力和细胞显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可恢复并维持脑电活动。
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认为大脑仅能耐受5-8分钟缺血损伤的观点,还揭示了肝脏在心脏骤停后脑损伤修复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团队表示,这一成果未来有望提升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并为脑科学研究提供全新平台。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预防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发生与缺氧时间密切相关。脑循环停止20秒后,患者就会丧失意识;完全性脑缺氧5分钟后,就会产生不可逆性的脑损伤。因此,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心肺复苏术(CPR):黄金抢救手段
当发现有人心脏骤停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CPR)。正确的操作步骤如下:
- 确保周围环境安全,将患者放平在坚硬、平整的地方。
- 检查患者意识,拍打患者肩膀并呼喊,如果没有回应,立即指定周围一人拨打120,另一人去取自动除颤仪(如果有的话)。
- 解开患者衣物,将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掌跟放在胸骨中下段1/3处(两乳头连线中点),五指翘起,两个胳膊伸直,上半身前倾。
- 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深度5-6cm,每次胸廓要完全回弹,注意掌跟不要脱离按压部位。
- 如果自动除颤仪到达,按照说明书操作,注意避免周围人接触患者,移除导电首饰,快速擦干患者身体。
日常预防措施
-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通过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 健康生活方式:
- 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心脏和血管的损害。
- 选择低盐、低脂肪、高纤维的健康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食品。
- 规律运动,但要避免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应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
- 关注情绪和环境因素:避免剧烈情绪波动,注意昼夜和季节变化,减少空气污染暴露。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治疗
2024年6月,Resuscitation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CT脑灌注成像在心脏骤停后脑损伤评估中的研究。研究发现,CT灌注成像能够识别18种不同的脑灌注模式,这些模式与患者的临床结果密切相关。
其中,脑干低灌注模式的特异性达到100%,能够准确预测不利结果。此外,弥漫性上、下幕状低灌注和局部皮层低灌注等模式也显示出超过80%的特异性。值得注意的是,心脏复苏后12小时内的正常脑灌注模式预示着有利的临床结果。
这些发现表明,CT灌注成像不仅能揭示潜在的脑损伤,还能为预测患者的恢复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更早地做出治疗决策。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但通过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先进的影像学评估手段,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未来,随着更多创新研究的开展,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脑损伤带来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