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vs 电影:《归来》的两种艺术呈现
原著 vs 电影:《归来》的两种艺术呈现
2014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在中国大陆上映,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文艺片,以其深情的演绎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广泛好评。然而,对于熟悉原著的读者来说,电影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本文将从叙事角度、情节处理、人物塑造等方面,深入分析原著与电影的异同,探讨两种艺术形式对同一故事的不同呈现。
原著:厚重的历史与复杂的人性
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是一部宏大的家族史诗,讲述了陆焉识一家三代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沉浮。小说以陆焉识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严歌苓以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陆焉识与妻子冯婉喻、女儿丹丹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
小说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从陆焉识的青年时代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的现代中国。严歌苓通过陆焉识的眼睛,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等。这些历史背景不仅为故事提供了宏大的叙事框架,也深刻影响了人物的命运走向。
电影:精炼的情节与细腻的情感
相比之下,电影《归来》则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张艺谋导演将故事聚焦于文革后期,陆焉识平反回家后的家庭生活。电影删减了原著中大量的历史背景描写和人物成长经历,将重点放在了陆焉识与冯婉喻、丹丹之间的感情纠葛上。
电影通过几个精心设计的场景,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例如,陆焉识在火车站等待冯婉喻认出自己的一幕,以及丹丹在芭蕾舞考试中放弃梦想的场景,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场景虽然在原著中也有描写,但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
叙事角度与情节处理的差异
原著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通过陆焉识的回忆和叙述,展现了多个时空的交错。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背景。而电影则采用了更为线性的叙事结构,将故事集中在1970年代末的几个月内,通过有限的场景和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
在情节处理上,电影对原著进行了大量删减和改编。例如,原著中陆焉识在劳改农场的生活、冯婉喻与女儿丹丹之间的矛盾、以及陆焉识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等,在电影中都被简化或省略。这种改编虽然让故事更加集中,但也失去了原著中丰富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人物塑造的异同
在人物塑造方面,电影对原著进行了适度的改编。陈道明饰演的陆焉识保留了原著中知识分子的气质,但电影更多地突出了他的内敛和克制。巩俐饰演的冯婉喻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悲剧色彩,她因病失忆的情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渲染。张慧雯饰演的丹丹则成为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叛逆和迷茫为故事增添了青春的苦涩。
然而,这些改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读者认为,电影对人物的刻画过于表面化,未能展现原著中复杂的心理描写。例如,原著中冯婉喻的失忆并非简单的生理疾病,而是她对痛苦记忆的逃避和自我保护。这种深层的心理描写在电影中未能得到充分展现。
两种艺术形式的优劣
原著《陆犯焉识》的优势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严歌苓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现了人物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这种深度和复杂性是电影难以完全呈现的。
而电影《归来》则通过精炼的情节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张艺谋导演善于运用视觉语言和音乐来营造氛围,电影中的许多场景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此外,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也为电影增色不少。
结语: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如果你喜欢深度的历史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么原著《陆犯焉识》将是更好的选择。而如果你更倾向于视觉艺术和情感表达,那么电影《归来》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两种艺术形式各有优劣,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正如严歌苓所说:“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它们都是独立的艺术作品。”我们不妨将它们视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从中获得不同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