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前,《飞弦踏春》震撼开场!
布达拉宫前,《飞弦踏春》震撼开场!
除夕之夜,当全国人民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的开始时,一场震撼人心的表演正在雪域高原上演。在海拔3650米的布达拉宫广场上,30秒国家级非遗《飞弦踏春》欢快开场,拉开了2025年央视春晚拉萨分会场的序幕。
这场表演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艺术水准,更因为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民族团结的意义。
《飞弦踏春》:700年非遗的现代演绎
《飞弦踏春》源自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是一种集歌舞、说唱和弹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灵魂乐器是扎木念琴,这种独特的弹拨乐器为表演增添了悠扬的韵味。
在本次春晚表演中,76岁的扎念琴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扎西多吉带领400余名男女老少共同演出。演员们边弹边唱边跳,用双脚踏出欢快的节奏,与扎木念琴的琴声、歌声完美融合。表演中最具特色的是反弹扎木念琴的技巧,弹、唱、跳三位一体,动作精准,极具观赏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表演并非简单的传统再现,而是对非遗文化的创新演绎。节目融合了拉萨朗玛、拉孜堆谐、芒康弦子等多个非遗项目,通过现代舞台技术手段,将这些分散的非遗元素有机整合,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面貌。
布达拉宫:文化传承的永恒象征
选择布达拉宫作为表演背景,无疑是一个极具深意的决定。布达拉宫不仅是藏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见证。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2025年春晚则是其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总台春晚,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在雪域高原相遇,意义非凡。
舞台设计团队巧妙地利用布达拉宫的雄伟背景,打造出一个充满藏族文化元素的现代化舞台。舞台采用同心圆设计,象征西藏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情感。舞台后面的条形屏如同山脉或河流,也似一条哈达,寓意西藏“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寄托着藏族儿女对全球华人的新春祝福。
为了更好地展现高原独特魅力,节目组运用了诸多科技手段。现场配备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套最先进的跟踪技术三维索道万象鹰眼设备,可以每秒8米的速度实现从超大景别到极小细节的快速转换。裸眼3D屏、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生动展现了藏族传统历史文化底蕴。
民族团结的生动诠释
这场表演不仅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展示,更是对民族团结的生动诠释。来自西藏七市(地)的演员们,包括基层农牧民群众、各县(区)艺术团演员、大学生团体等,共同参与演出。他们通过歌舞,展现了藏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凝聚力。
正如总台2025年春晚西藏拉萨分会场负责人郝婧所说:“视觉效果非常震撼!以布达拉宫为舞台背景的西藏拉萨分会场,尽显雄伟壮观,其设计以简洁风为主。”这场表演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展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结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飞弦踏春》在布达拉宫前的精彩演绎,不仅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诠释。这场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焕新发展,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谐。正如一位观众所说:“这场表演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随着春晚分会场的热度上升,布达拉宫广场的春晚舞台布景将保留至2月5日(大年初八),为游客提供了绝佳的观赏体验。这场视觉盛宴不仅展示了西藏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体现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期待未来更多的文化活动能够如潮水般涌现,带动更多人走进西藏,感受这片神奇土地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