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座烟台山:烟台市烟台山和福州市烟台山
我国两座烟台山:烟台市烟台山和福州市烟台山
在中国,有两座著名的烟台山,一座位于山东烟台,另一座位于福建福州。这两座山虽然相隔千里,但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近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两座烟台山的独特魅力。
烟台市烟台山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烟台市烟台山坐落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北端,北出海中,南连烟台市区,东、北、西三面环黄海。其占地面积为 0.45 平方千米,最高海拔仅 45.2 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这里地质地貌为丘陵类型,山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东北一西南向较开阔,山坡较为平缓,西北一东南向稍狭窄,山坡较为陡峭。
历史起源
烟台山原无名,古为荒丘,当地人称 “北山”。明洪武 31 年(1398 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在临海北山上设立 “狼烟台”,以此为报警信号,俗称 “烟台”,此山遂得名烟台山。
历史文化
殖民文化:1861 年,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城市之一和山东省最早的通商口岸。随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 17 个国家在烟台设立了领事或者代理领事,并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了领事馆、别墅、官邸等 30 多座欧式近代建筑。
红色文化:烟台山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46 年建立的抗日烈士纪念碑上镌有 1945 年 8 月解放烟台战役中为国捐躯的 89 名革命烈士的名字,胶东革命史陈列更是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
主要景点
烽火台:位于烟台山山顶,台基由青砖垒砌。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明太祖为防御倭寇侵扰在此修建狼烟墩台,也称 “烽火台”。烽火台上用狼粪点烟,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传报敌情讯息。
烟台山灯塔:位于山顶烽火台西侧,是烟台地标性建筑。原灯塔于 1905 年 7 月由英国人建造,使用了 80 余年。1986 年,烟台海上安全监督局在原灯塔西侧新建起一座古堡式灯塔,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塔高 49.25 米,共 12 层,通体乳白,底部三层为古堡式建筑造型,内设电梯直通 11 层瞭望台。
龙王庙:位于烽火台北,始建于明末的天启年间(1621--1627 年间),是当时烟台山上最早的建筑之一。大殿正中供奉着龙王神位,左边是风伯雨师,右侧为雷公电母。
冰心纪念馆:冰心先生童年时期曾在烟台居住,烟台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冰心纪念馆展示了冰心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她与烟台的不解之缘。
福州市烟台山
地理位置与范围
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位于福州古城传统历史文化中轴线的最南端,具体范围为东至上腾路、南至立新路白鸽楼北侧、西至上三路及三县洲大桥,北至闽江南岸,且包括三县洲岛和中洲岛两个闽江上的岛屿,总面积为 53.22 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 30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 23.22 公顷。
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福州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4 年至 1903 年间,英、美、法、德、日等 17 个国家先后在烟台山设立领事馆。西方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不断派传教士来到福州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开设洋行、发行报刊等,进行全方位的文化输入。随着外国人、物的大量涌入,中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
主要景点
领事馆旧址: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位于爱国路 2 号,是典型的 19 世纪殖民地券廊风建筑,砖木结构,共有三层(包括一层地下室),建于晚清,约 1860 年代左右。现为烟台山历史文化博物馆和 “仓前九里” 接待中心。英国领事馆在仓山区乐群路,现为省军区老干部宿舍,为坐北朝南的白色欧式双层砖木结构楼房,上下两层各分四大开间布设,共计八间,周边均为通廊贯通。
闽海关税务司官邸:位于乐群路 12 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 年),为殖民地柱廊式三层砖木结构。1926 年,重建为两层砖石混凝土建筑,其花岗岩地下室仍保留了殖民地风格外廊。
乐群楼:位于乐群路 8 号英国领事馆东侧,又称福州俱乐部、万国俱乐部。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 年),1859 年竣工,为两层砖木结构,设有地下室,外廊式布局。2013 年,作为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 的一部分,被确定为福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石厝教堂:位于乐群路 9 号西侧,是福州最早创办、也是最具特色的基督教堂之一。由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集资,在英国领事馆的帮助下,于清咸丰六年(1856 年)筹建,清咸丰十一年至十二年(1861 - 1862)间落成,产权原属英国基督教圣公会。
私人住宅:如林雪樵世幼科,始建于 1925 - 1930 年间,是坐北朝南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是近代儿科名医林雪樵的居所;花亭仓巷 4、5 号,建于 1920 年前后,是两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民居,原持有者为银行家,是当时洋行行长在烟台山的住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