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中华文化自信》:一部唤醒国人文化自觉的力作
曾仕强《中华文化自信》:一部唤醒国人文化自觉的力作
2016年,国学大师曾仕强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系列讲座《中华文化自信》。这位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的学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幽默的讲解风格,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该系列讲座后被整理成书,成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文化读本。
何谓“中华文化自信”?
在书中,曾仕强开宗明义地提出:“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也就是整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东西。”他进一步解释道:“中,是讲合理不合理。华是华丽、变化的意思。关于中华文化自信,从《易经》的系统看,是看得清楚的——所有一切的变化,只有一种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世界上再复杂的事物,中国话一定要去讲完的,四个字——错综复杂,而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都不外乎阴阳的变化,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核心观点:中华文化的优势与特色
全书通过多个维度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哉中华:以人为本的哲学观
曾仕强指出,中华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伏羲氏,他确立了“人本位”的思想。与西方的“神本位”不同,中华文化强调“人要靠自己,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这种以人为本的哲学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和自我救赎意识。
易为源头:变通智慧的源泉
《易经》被曾仕强视为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他强调,《易经》不是一本讲知识的书,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变通智慧的经典。“《易经》不是一本讲知识的书,如果把《易经》当作讲知识的书来看,那《易经》老早就被大家丢掉了。知识是会随着时代快速变化的,现在适用的知识在十年,最长二十年以后,就不管用了。而正因为《易经》不是一本讲知识的书,才会流传这么久,而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持经达变: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曾仕强认为,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其“持经达变”的特质。这种既坚守根本又灵活变通的能力,使得中华文化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自我更新,适应时代的发展。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世界观
书中还阐述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
现实意义: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曾仕强的《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只有真正理解并认同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保持定力,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社会影响:唤醒文化自觉
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好评。许多读者表示,通过阅读这本书,重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文化自信。在当前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时代背景下,该书无疑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曾仕强的《中华文化自信》不仅是一本文化读物,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正如他所说:“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这种问题,我们是既熟悉又很陌生?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整天都在感受中华文化,怎么可能不熟悉呢?”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中华文化,更加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