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山惊现明代大儒黄佐家族墓群!
广州白云山惊现明代大儒黄佐家族墓群!
近日,广州市白云区在进行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黄佐的家族墓群。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广州乃至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重大发现:白云山上的明代墓葬群
黄佐家族墓群位于白云山栖霞岭上,包括黄佐及其祖父黄瑜、父亲黄畿的墓葬。三座墓按南北轴线依山势而建,规模宏大,规格高,其中垄环的压顶石、瓦当及滴水的图案及其粗壮的华表柱,均是白云山众多古墓里面少见的。据墓碑显示,该墓群三座墓的筑墓时间分别为明朝正德丁丑年(1517)、嘉靖二十四年(1545)、隆庆元年(1567),距今均超450年。
广州市白云区“四普”普查队队长冼永城介绍,经过确认,该墓是此次普查中的新发现文物,是明代大儒黄佐的家族墓群,黄佐及其爷爷黄瑜、父亲黄畿均葬于此处,呈现明显的明代墓葬特色。该墓为鸭屎石砌筑的交椅墓,三座墓按南北轴线依山势而建,规模宏大,规格高,其中垄环的压顶石、瓦当及滴水的图案及其粗壮的华表柱,均是白云山众多古墓里面少见的。可惜的是,这三座墓均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黄佐其人:明代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
黄佐(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人,是明代广东三大儒之一。他于正德五年(1510)考取解元,正德十五年(1520)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广西提学佥事、南京国子监祭酒等要职。黄佐为广东乃至岭南留下不少文化遗产,撰有《广州人物传》《广东通志》《罗浮山志》《香山县志》等,其诗歌雄直恣肆,倜傥不群,后人尊之为“粤之昌黎”。白云山上的广州碑林入口处,矗立了一块碑刻,上书黄佐所撰的《白云山赋》。
黄佐不仅是学者,更是岭南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他创建的泰泉书院,成为当时重要的学术交流场所。其主编的《泰泉乡礼》对明代以后广东宗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士大夫阶层礼仪向平民阶层的普及,对广东本地宗族的繁衍壮大,宗族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发现的意义:实物资料印证历史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朱明敏表示:“此次发现最重要的历史价值体现在黄佐身上,尤其是明中期,他对广东影响较大。新发现对于研究黄佐及其家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黄佐墓碑文显示其去世后被“赠礼部左侍郎”,这与《明史》中记载的“赠礼部右侍郎”有所不同。这一实物证据可能为修正《明史》记载提供依据。
此外,这一发现也印证了史料记载的准确性。《番禺县续志》提到:“明长乐县知县乡贤黄瑜墓、赠翰林院编修乡贤黄畿墓、少詹事谥文裕乡贤黄佐墓,俱在城北白云山景泰坑之聚龙冈。”此次发现的墓群位置与记载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文献的可靠性。
文化传承:白云山上的历史记忆
白云山作为广州的重要地标,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此次黄佐家族墓群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白云山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研究明代广东地区的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广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这一重要发现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
这一重大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被低估的岭南大儒,也为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