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严打“特供酒”诈骗:揭秘诈骗手法与防范要点
公安部严打“特供酒”诈骗:揭秘诈骗手法与防范要点
近日,公安部公布6起打击整治非法制售“特供酒”典型案例,再次向公众敲响警钟:所谓“特供酒”都是假的!
揭秘“特供酒”诈骗产业链
在重庆武隆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廖某从外省陈某处购进假冒茅台,以900到1600元的价格销售。而陈某等人则是从普通酒厂购进8到10元一斤的散装白酒,通过自行组装包装成“特供”酒,成本仅30到40元。他们不仅在包装上做足文章,还通过电话销售、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推广,甚至制定专门话术,虚构特殊身份进行销售。
在浙江台州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黄某某利用“特殊渠道”的说辞,将假酒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40余人,涉案金额达140余万元。其上游供应商张某某、唐某某白天是网约车司机,晚上则在民房内生产假酒,通过物流公司销往全国。
消费者为何屡屡上当?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酿酒技术研发部主任韩兴林指出,一些消费者存在虚荣心理,认为“特供”酒是高品质、高档次的象征,愿意为此支付高价。而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通过“特殊渠道”“内部供应”等话术,构建起一个看似合理的销售体系。
此外,这类诈骗往往通过熟人社会或社交软件进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犯罪分子还会根据客户定制要求生产,甚至制作针对客户群体的评级列表,进行“精准营销”。
法律严惩不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同时,2013年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就已明确禁止生产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的白酒。2022年,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六部门也发布通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军队名义进行商业营销宣传。
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正确认识“特供”酒: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生产“特供”酒,市面上流通的所谓“特供”酒均为假酒。
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信“特殊渠道”“内部供应”等说辞,更不要因为贪图小便宜而购买。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酒类产品应选择正规商超或官方授权渠道,切勿通过私人渠道购买。
学会识别假酒:注意包装印刷质量,检查防伪标识,必要时可向品牌官方客服咨询。
及时举报:如发现有人销售“特供”酒,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公安部已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净风”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活动。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让“特供酒”诈骗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