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真正的旅行,必须是流浪式的
林语堂:真正的旅行,必须是流浪式的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 —— 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道出了旅行与流浪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当今社会,旅行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休闲方式,但真正的旅行,是否已被我们遗忘?
虚假的旅行
林语堂将现代人的旅行分为几种虚假的形式:
为心胸改进而旅行:许多人旅行是为了“开阔视野”、“提升自我”,却往往流于表面,成为一种功利性的活动。
为谈话资料而旅行:有些人旅行只是为了在社交场合有谈资,拍几张照片证明“我到过这里”,却忽视了旅行本身的意义。
预定了游览程序的旅行:这种旅行被严格规划,按照既定路线和时间表进行,失去了旅行应有的自由和随性。
真正的旅行
真正的旅行,应该是“流浪式”的。它意味着:
忘却一切:暂时忘记生活中的责任和束缚,完全沉浸在当下的体验中。
自由自在:没有既定的行程,随时可以改变方向,享受旅途中的不确定性。
融入当地:像大仲马那样,深入体验当地的生活,与不同的人交流,感受不同的文化。
现代案例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能看到流浪与旅行的不同表现:
小5一家:从旅行博主到定居武宣,他们经历了从流浪到安定的转变。最初,他们开着房车,用视频记录旅途中的感动瞬间,分享各地的风土人情。但最终,他们被广西武宣的山水和人情所吸引,选择在这里扎根。
拉寇尔的故事:这位变性流浪者在无家可归的七年里,用旅行寻找自我认同。她的经历展现了流浪不仅是空间上的移动,更是一场内心的探索之旅。
10年房车旅行者:这类现代“流浪者”选择了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受固定住所的束缚,随时可以出发,享受在路上的感觉。
流浪与旅行的本质区别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流浪与旅行的本质区别:
目的性:旅行往往带有明确的目的,如观光、度假或商务;而流浪则更注重过程本身,没有既定的目标。
自由度:旅行通常被各种计划和安排所限制;而流浪则强调随遇而安,随时可以改变方向。
体验深度:旅行者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观光层面;而流浪者则更倾向于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与人交流,感受文化的精髓。
正如林语堂所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真正的旅行,不是走马观花的观光,而是像流浪者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体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都应该重新思考:我们是在旅行,还是仅仅在“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