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二十八位进士,你认识几个?
鹤山二十八位进士,你认识几个?
“金榜题名”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祝愿考试“金榜题名”表达了亲人朋友对考生最美好的祝福。
说起“金榜题名”,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虽然在宋代以后,科举的消极性愈发凸显,但科举制仍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地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另一方面,科举“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引导民众向学,从而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繁荣,有利于社会稳定。
鹤山因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通江达海,既利于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也利于人才培养和输送。根据史料记载,自宋至清代,鹤山共有文进士(含特奏名、明通榜)28名,其中宋代8人,明代5人,清代15人。尤其是在清代,鹤山的进士出现明显激增的态势,人数上更是超越了周边的开平、恩平、台山、高明等地区。
二十八名进士中,大多在不同领域颇有建树,受世人敬重。有体察民情,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者,如李渭。有为官忠正,不结党营私者,如伦肇修。有修志著书,振兴文教,传承文化者,如陈经纶。有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突出者,如劳肇光(清光绪年间著名书法家,历任副考官、知府等职,擅长隶、楷、行、草四种书体,尤以隶书为最,在当时享负盛名)。有近代教育家、藏书家,如易学清(先后担任有广东四大书院之称的端溪书院、羊城书院山长,为国家培育栋梁;开辟目耕堂藏书处,搜罗古籍、书画,为文化传承作出贡献;拥护孙中山的治国方略,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活动)。
雅瑶立轩宋公祠前竖立的宋嘉玉进士碑
进士劳肇光书法作品
进士登榜,绝非易事,需经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层层选拔,可谓万里挑一,中榜者无不“过五关、斩六将”,从唐代起,就有“三十少明经,五十老进士”一说。据统计,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录取10万余名进士,平均每年录取进士76人,其考取之艰难可见一斑。
绝大多数进士都要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执着,才能修成正果。如李渭、冯森从举人到进士用了十年,吕元勋、劳肇光用了十三年,刘文瑞用了十六年……这仅仅是从举人到进士所用的时间,还未包括中举人之前的时间。而中举人亦非易事,如龙溪人古大鲲直至八十岁才考中举人。
鹤山进士中,有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胡奇勋,他一生孜孜求学,在科场屡战屡败,仍屡败屡战,最终“98岁郡试举人,99岁京试进士,钦赐翰林院编修”,胡奇勋享寿106岁,他虽然只当了七年进士,却以长寿宿儒高龄及第创造了科举考试历史之最。鹤山文化名人刘振余博士曾作《故乡曲》赞叹胡奇勋的励志人生:“金马玉堂日月春,胡家进士号奇勋。翰苑归来霜满髯,闺中长伴白头人。”
《胡氏族谱》记载的胡奇勋相关信息
为何鹤山能出这么多进士呢?探究其原因,与鹤山崇文重教的风气密不可分。
一是继承弘扬北宋教育家胡瑗“苏湖教学法”。据鹤山古蚕胡氏族谱记载,南宋初年,胡氏后人南迁至古蚕定居建村,这一教学模式也成为古蚕胡氏家学渊源。明嘉靖年间,古蚕人胡颐践行“苏湖教学法”,载誉江南,深受学生爱戴,被誉为“苏湖正脉”。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首创“分科教学”,要求学生需既知文学,又通政事。
二是鹤山建县后更为重文兴教。历任知县多以“兴文教、变民风”为己任。此前,鹤山无义学和书院,仅几所启蒙私塾,读书人深造或求科举正途,需前往新会等地。首任知县黄大鹏创设学宫,开启官学先河;知县阮懋业改建鹤山书院,拉开“振兴文教”序幕;知县刘继倡建昆旸义学等。此后,各地义学、书院纷纷创设。文化、教育焕然一新,“迥越从前”。鹤山学子能够从万千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却也在情理中。
新会学宫,始建于北宋,后多次重修。鹤山建县前,有志于科场的鹤山生员多在此进修(图片由新会区档案馆提供)
乾隆《鹤山县志》所载鹤山学宫图
时代变迁,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除,但鹤山崇文重教的风气延绵至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重要节点城市,鹤山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投身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鹤山人秉承笃学不倦、百折不挠的精神,思辨创新、砥砺奋进,定能推动鹤山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持续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再创新辉煌。
鹤山历代进士名录
参考资料:
1、乾隆《鹤山县志》。
2、道光《鹤山县志》。
3、民国《鹤山县志》。
4、鹤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鹤山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全粤村情·江门市鹤山市卷》,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6、徐晓星:《鹤山春秋:徐晓星文集》,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
7、鹤山县政协文史组编:《鹤山文史》1984年第3期。
8、李志刚:《古代落榜者在干什么》,《人民文摘》2013年第8期。
本文原文来自鹤山市档案馆,整理:鹤山市融媒体中心(鹤山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