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揭秘:西湖绸伞背后的匠心故事
春晚揭秘:西湖绸伞背后的匠心故事
在2025年央视春晚上,一个小品节目《借伞》让全国观众的目光聚焦在了一把精美的西湖绸伞上。这把看似普通的伞,不仅成为了节目中的重要道具,更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发了广泛热议。“春晚6把西湖绸伞制作近20天”一度登上热搜,让人们开始关注这门藏在伞骨与绸面之间的传统技艺。
一把伞的匠心:18道工序凝结百年智慧
西湖绸伞,这朵被誉为“西湖之花”的工艺奇葩,自1932年创制以来,已经走过了90多个春秋。它以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为骨,杭州丝绸为面,经过18道主要工序和多达100多个细节步骤精制而成。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从选竹、劈青、磨骨,到糊面、绘画、上油,每一步都要求精益求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从事西湖绸伞制作已有数十年。他介绍说:“西湖绸伞的独特之处在于‘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伞骨由一节竹筒做成,伞面是丝绸,撑开伞可以看到多彩的伞面,收拢之后丝绸夹在中间,还原成最初那一节竹筒的样子,收拢后是绝对看不到伞面的,这个是独一无二的。”
在制作过程中,匠人们需要运用刷花、彩绘和刺绣三大装饰技艺。其中,刷花技艺最为独特,通过细小网板,手工刷下的雾状颜料,如细雨纷纷,轻抚薄如蝉翼的伞面,层层叠色,巧妙组合,最后一幅朦胧江南景色跃然伞面。这种技艺无法被机器替代,每一把伞都凝聚着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
从舞台到生活: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春晚舞台上亮相的西湖绸伞,正是由宋志明和他的团队历时近20天精心打造的。为了配合节目主题,他们特意选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并对伞头进行了特殊设计,使其更具辨识度。伞面材质和颜色的选择也经过多次调整,最终采用了电力纺,以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
宋志明表示:“看到节目很激动,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没有白费。”他希望有更多人来学习、传承西湖绸伞这门技艺。目前,他不仅开设培训班传授技艺,还积极尝试与其他非遗工艺结合,开发新型面料和工艺,让这门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西湖绸伞不仅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还跨界进入动画电影《伞少女》,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项传统工艺。同时,它也在向实用性方面发展,除了保持传统的装饰功能外,还开发了日用伞、舞蹈伞、杂技伞等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需求。
守望与传承:让“西湖之花”绽放新时代
西湖绸伞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像宋志明这样的传承人,始终坚守着这份匠心,不仅将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还积极创新,让这门传统工艺与时俱进。
如今,西湖绸伞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杭州的历史记忆,展现着江南的风韵,更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正如宋志明所说:“西湖绸伞是一种美的象征,也是一种手工技艺精湛的呈现。我们希望有更多人来学习、传承这门技艺,让‘西湖之花’在新时代继续绽放。”
这把在春晚舞台上惊艳亮相的西湖绸伞,不仅是一把伞,更是一份传承,一种文化,一颗匠心。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匠人们坚守与传承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