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尤庄遗址:江苏首个先秦制盐遗址考古成果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尤庄遗址:江苏首个先秦制盐遗址考古成果展

引用
6
来源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0%A1%E5%B8%9B%E5%88%97%E8%A1%A8
2.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149.html
3.
https://www.gs.chinanews.com.cn/bwsp.html
4.
http://www.yinshangwenhua.com/NewsDetail.aspx?ID=196
5.
https://m.newsduan.com/static/content/ZS/2024-05-30/1245667446578252168.html
6.
https://frenchsidetravel.com/zh-CN/%E7%B1%BB%E5%88%AB/%E6%99%AE%E7%BD%97%E6%97%BA%E6%96%AF/

近日,连云港市博物馆推出全新展览《尤庄遗址考古成果揭秘》,首次向公众展示了江苏沿海地区先秦时期的制盐遗址。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江苏地区先秦盐业考古的空白,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盐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01

考古发现:300万平方米的盐业遗址群

尤庄遗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尤庄村东部,北距市区约13千米,东距板浦镇约2.5千米。遗址坐落于锦屏山东南面开阔的冲积平原上,东临盐河,南近古泊善后河,整体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5.2米,距现今海岸线的直线距离约35千米。遗址所处区域北接齐鲁,南依江淮,东临黄海,是鲁南丘陵地区与江淮平原的过渡地带。

该遗址于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并将其纳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载,尤庄村土墩众多,当地有“九十九个半墩”之说,在地表采集到有绳纹、印纹陶片及鬲足、鼎足和石锛、石镞等,还曾发现有汉代铜镜、剑、鼎的残件及许多陶器残片。

2022年11月上旬,在对尤庄村东部神墩、帽墩遗址的初步勘查过程中,偶然在帽墩附近新建南北向水渠管道的覆土上采集到红烧土块、厚胎红陶片等。鉴于这类遗存较为特殊,为厘清这些遗存的性质、来源及地层堆积情况,2023年2月至3月,南京博物院与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联合,以此次发现为线索,对周边区域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此后,在6月和12月分别进行了二次补充勘探。

截至目前,勘探工作已完成,发现并确认了30余处遗址点和各类遗迹,并初步认定尤庄遗址为一处盐业遗址聚落群。勘探情况表明,遗址的分布面积较大,但总体上分布不均,文化层单薄,多呈团片状零散分布,部分区域少见或不见文化层。整个遗址群包含数个面积在七千至一万平方米的遗址,大致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北至江庄北部,东至盐河东岸小楼村,南至菜园村北,分布范围东西宽约1300米,南北长近2400米,涉及区域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初步确认了数十处同性质的遗址,以含草木灰和红烧土为最主要特征。地表可采集的标本不多,遗存以商周时期为主,也有少量汉代及唐代遗物。

02

重要发现:揭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制盐工艺

2023年3月,在进行调查勘探时,发现当地因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兴建机灌站和灌溉水渠,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现场暴露大量红烧土块、厚胎红陶片,以及鬲足、绳纹陶片等。随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处地点实施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在被施工破坏区域,按地块走向以网格法布方,共布10米×10米探方12个,探沟1条,实际发掘面积1200余平方米。发现了西周-春秋时期的制盐遗存,目前,田野发掘现已全部结束,共清理各类不同时期遗迹40余处,揭露灶址1座、废弃坑25座、灰坑10座、墓葬12座、灰沟2条,出土有厚胎红陶器残片、圆柱形和方柱形陶支具、石器、瓷器等遗物200余件。

发掘情况表明,遗址地层堆积自地表以下厚约0.8-1.2米,底部生土是海相沉积层。文化层可划分为两个大层,相对应的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商周、宋元时期。商周时期遗存为遗址第④层堆积,年代大体相当于西周晚至春秋时期,系当时人们从事盐业生产时期形成,为遗址的主体;宋元时期遗存为遗址的第③层堆积,发现有墓葬、灰沟和灰坑等遗迹,零散分布于发掘区南部。

制盐遗存主要分布于发掘区北部,以盐灶、制卤坑和制盐废弃物堆积为主。盐灶位于发掘区的最北部,北侧紧邻河沟,灶址北端早年已为东西向引水渠破坏,东侧被开挖的机灌站破坏,现仅残存南半灶室部分。灶室部分保存相对较好,外沿南北向残长3.45米,东西向宽3.25米,灶底及四周坑壁部分均留存有烧结面,底部略呈斜坡状,南高北低。灶室内填土为灰黑色草木灰和烧土堆积,包含有少量圆柱形支具、厚胎红陶器残片,并夹杂有少量绳纹陶鬲的口沿和鬲足。灶坑底面分布有数个凹陷眼坑,可能为使用支具所形成。在灶址西南侧发现有一处较平整的烧结面,四周分布有黑灰色草木灰、灰绿色土和白色钙质小结核,初步推测可能与制卤等活动有关。

制卤坑位于灶址西南部,距盐灶约4米。平面略呈圆形,一南一北两两相邻,北侧坑直径约1.35米,深0.62米,南侧坑直径约1.36米,深0.52米。两坑壁面均呈斜直壁,底部略平,两坑的底部和四周壁面为一层灰绿色黏土,质地细密,厚度约5-8厘米。南侧坑略浅,在底部铺置一块石板,石板上方有灰黑色草木灰层,两坑底部一深一浅,应为一组配套的制卤坑。

制盐废弃物堆积在灶址南部区域大量发现,目前看,形成以盐灶为中心,制盐废弃堆由多变少逐渐向外扩散的态势。临近盐灶的区域为制盐废弃的密集分布区,集中分布有大量的红烧土、厚胎红陶器残片、陶支具等遗物。在南部稍远的区域则形成了一个个零散的制盐废弃物堆积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在1至2米间,绝大部分为斜直壁、缓平底,壁面与底边未经加工。填土中包含较多草木灰及红烧土颗粒,出土有大量的厚胎红陶器残片、陶质支具、和石片等,部分废弃坑填土中还伴出有泥质和夹砂绳纹陶片。

遗物主要出土有较多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可分为日用器和制盐工具两种,其中日用陶器较少,主要为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黑陶,多带有绳纹,可辨器型有鬲、罐等。制盐陶器为本次最主要发现,可分为两类:一是厚胎红陶器,出土均为陶器残片,未发现有完整器,主要质地有泥质、夹沙两种。器形主要特征为大敞口、平沿或斜沿、斜腹、大平底,陶胎普遍厚约2-4厘米,整体制作较为粗糙,推测器形为陶盆一类;二是陶支具,质地有泥质、夹沙和夹贝壳碎屑,器形有圆柱形和方柱形两种,以圆柱形占多数,直径约6-12厘米,残长约10-30厘米,粗细长短不一,表面较为粗糙,有的器表有数道较浅凹槽,表面大多还附着有一层白色附着物。在制盐废弃堆积中多发现有页岩薄石片,石片多数破碎,或与制盐活动有关。

经对盐灶内填土和制盐废弃物堆积中采集到的炭屑样品进行碳十四测年,可知其年代约在公元前780-410年间。

03

文化价值:揭秘中国古代盐业生产

综合考古发现情况和专家意见,对尤庄遗址有了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一)综合类型学和碳十四测年结果,本次发掘揭露的遗址主体年代为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遗址内的文化堆积相对简单,遗址的性质、功能较单一,以尤庄遗址为代表的区域可能是两周时期具有一定规模的盐业遗址群。从采集的遗物标本看,不排除还存在有更早期制盐遗存的可能。

(二)遗址内发现有盐灶、淋卤取卤等遗迹,以及煮盐的大量陶器残片、支撑陶支脚等遗物,为了解中国早期海水制盐工艺提供了实物证据。其所反映的规模化盐业生产,为探讨这一时期的制盐工艺及组织方式提供了新资料。

(三)尤庄遗址首次发现了江苏沿海地区先秦时期的制盐遗址,通过考古发掘揭示出了布局较清晰、结构较完整的制盐遗迹,不仅出土有种类较丰富、要素较齐全的制盐遗物,还伴出日常用陶器。这些遗迹和遗物与浙江宁波、山东寿光等地的盐业遗址非常相似,与英、德、法等国的盐业遗存也有共同之处,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盐业考古发现。

04

展览亮点:近距离感受考古成果

连云港市博物馆推出的《尤庄遗址考古成果揭秘》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制盐场景。展览亮点包括:

  1. 首次展出的制盐工具:包括厚胎红陶器残片、陶支具等,这些工具见证了中国古代盐业生产的精湛技艺。

  2. 复原制盐场景:通过3D打印技术,展览还原了盐灶、制卤坑等制盐设施,让观众直观了解古代制盐工艺流程。

  3. 专家解读:展览特邀考古专家现场讲解,深入解析尤庄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意义。

  4. 互动体验:设置制盐工艺体验区,观众可亲手操作制盐工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连云港市博物馆的馆藏,更为研究中国古代盐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国古代盐业文化的魅力,了解先民们的生活智慧。连云港市博物馆馆长表示,此次展览将长期展出,欢迎广大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共同探索连云港的历史文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