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和美国早已矛盾重重,相互看不顺眼,为何还能合作?
蒋介石和美国早已矛盾重重,相互看不顺眼,为何还能合作?
蒋介石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矛盾重重的复杂演变。从二战期间的军事合作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决裂,这段历史展现了两国关系中的利益与冲突。
1948年,在部署淮海战役时,蒋介石与美军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因意见不合而发生激烈争吵,巴达维愤然离席。蒋介石望着巴达维远去的背影,大骂道:“这个美国人太狂妄了,他刚才的语气哪像建议,简直是命令!美国人,我算看透了,竟干一些过河拆桥的事情。”那么,蒋介石与美国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矛盾,以至于最终闹得不欢而散?这一切需要从头说起。
蒋介石为何选择与美国人合作?
1935年,为了整军备战,也为打造一支全新的中国军队,蒋介石购买了大量德国造的武器,并聘请大量德国军界高级将领来充当军事顾问,以德国军队的装备和整训体系来重新打造新式国防军,大有一副破釜沉舟的决心。因为在蒋介石看来,中国军队战术素质和战术素养普遍偏低,单兵素养和武装装备远远落后于其他军事强国,单单日军的综合素质就强于中国军队。此时日军正在陈兵于东北地区,对华北和中原地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发动全面侵华的战争。
为了应对这一不确定的因素,蒋介石不惜下血本请德军的高级将领来负责这次整军的事宜,并用德军训练方式和德军的装备来整编中国军队,并抽调国军中战斗力最强悍的87师和88师、中央教导警备师等部队来接受德军的装备,按照德军的训练方式来整训这些部队,这些部队就是日后在淞沪战场上大名鼎鼎的“德械师”,这些德械师的标志是毛瑟步枪和毛瑟手枪(也叫驳壳枪和盒子炮),及M35钢盔。德械师在后来“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大放异彩,让日军惊呼在淞沪战场中出现德国军队,但很快在日军疯狂进攻中这些德械师损失惨重!
当蒋介石听见德械师在淞沪战场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蒋介石气得差点晕过去,因为这些德械师是蒋介石的命根子。但蒋介石很快意识到现在还不是伤心的时候,需要找到另一棵大树来做依靠,而此时的德国刚刚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自顾不暇也就不太可能继续援助中国武器。怎么办呢?蒋介石想到苏联,曾经的盟友(在黄埔军校时期,蒋介石和苏联有一段短暂合作蜜月期),蒋介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派代表团去莫斯科会见斯大林商量军援的事宜,没想到斯大林答应了蒋介石军援的请求。
当年谈判内容我们可能无从知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苏联方面想依靠中国军队的力量牵制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兵出东北进犯苏联的远东地区。苏联方面答应援助蒋介石20个师苏械装备。于是大量苏械武器出现在抗日战场上,最有代表性是DP捷格加廖夫轮盘轻机枪。其中中国军队第一支机械化师200师就是苏械装备的典型代表。但很快苏联方面因为卫国战争爆发,苏联方面自顾不暇,也就中断了对中国的援助。
蒋介石和美国合作的蜜月期
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蒋介石急需找到能提供更大军援的合作对象。而此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出口基地,不可能对巨大的中国市场视而不见。蒋介石委托大舅子宋子文去美国洽谈援助军火的事宜。美国军火商们巴不得得到中国这个大客户,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美国政府提供大量军火给蒋介石,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政府需要蒋介石在中国战争牵制大量的日军,所以援助蒋介石大量的美式武器,在滇缅地区组建中美联军共同对付日军,并答应蒋介石帮助其训练和装备20个美械师,以及派美军高级将领史迪威给蒋介石做参谋长,史迪威还有一层身份就是美国方面的代言人。此时美国方面对蒋介石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可以说是蒋介石和美国方面合作的蜜月期。
蒋介石和美国方面爆发矛盾的根源
但美国方面总想控制蒋介石,想把蒋介石变为傀儡,但蒋介石是不可能听美国方面的话,这是蒋介石和美国方面后来爆发矛盾的根源。蒋介石多次警告史迪威不要干扰他的指挥,我才是中美联军中缅战区的总司令,而你史迪威只不过是我的参谋长,你只需做好你分内的工作就行了。而史迪威则认为蒋介石不会指挥而且干扰指挥,外行指挥内行瞎指挥,而且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投诉蒋介石过于专权。两人为此发生多次争吵,在潜意识里美国和史迪威想全面地控制蒋介石,但是蒋介石这人富有野心和主见,不是你想控制就能控制的。
于是蒋介石和史迪威就爆发出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史迪威也代表了美国方面的某些想法,所以也可理解成这是蒋介石和美国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逐渐演变成缅甸战场的军权之争。
当时杜聿明正在率远征军在缅甸同古至仰光一线准备与日军主力进行会战。但是就会战方向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产生严重的分歧,杜聿明一时间不知道听谁!在蒋介石眼里觉得你史迪威和美国方面在缅北方向没有什么部队,只有少量的空军,凭什么指挥我的王牌部队?而史迪威则认为蒋介石在战场上犹豫不决和干预指挥,耽误了战机。蒋介石和史迪威因多次因意见不合而发生争吵。这可让杜聿明头痛,这两位都是他的顶头上司,到底听谁的?史迪威不管怎么说是缅甸战区中美联军的负责人,于情于理都应该听史迪威的。但蒋介石毕竟是国军的统帅,又是杜聿明的校长,杜聿明这人有一特点是对蒋介石的命令绝对的服从。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犹豫,正当杜聿明不知道该听谁的命令时,日军开始向中国军队开始进攻,并切断中国军队的后路。远征军只有后退避其锋芒。
在后退方向上蒋介石再一次与史迪威产生严重的分歧——蒋介石主张把远征军主力退回到国内,而史迪威则认为应该把远征军退到印度进行美式整训。两人互不相让,矛盾越闹越大,但日军可不管你,迂回到远征军后面打了远征军一个措手不及,远征军没办法只好分为两路,一路经野人山退回国内,另一路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来到印度兰姆伽接受美式整军。
兵败野人山再一次激发蒋介石和美国之间的矛盾,美国认为蒋介石根本不会打仗,再上在国军在国内的正面战场中一败再败,美国人公开质疑蒋介石在浪费美国提供的援助。
美国重新信任蒋介石
但是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步步紧逼,眼看日本和德国两大法西斯阵营就要会师波斯湾包围盟军,美国方面则更需要蒋介石的军队在中国战场和滇缅战场中限制更多的日军,使之无力西征与德军会师。
美国方面为了哄蒋介石完成牵制日军的任务,只能加大对中国军队的援助,并答应在滇西帮国军整编30个整训师,并派大量的空军助战,值得一提的是美方为讨好蒋介石,只能把史迪威调回美国国内。
当时盟军正在准备在开罗举行会议,研究对抗德、日法西斯的策略和战后的国际秩序。在罗斯福强烈的要求下,蒋介石顺利参加此次会议。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中承诺将加大对蒋介石的军事援助,让蒋介石非常满足,在兰姆伽,蒋介石看见新一军正在接受全美式化的训练,战斗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几乎是肉眼看见!蒋介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美军飞机的支援下,国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全式美械装备的助阵下,在缅甸北部大破日军,并和滇西远征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彻底打通滇缅公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一定的基础。可以说此时是蒋介石和美国合作的又一蜜月期。
蒋介石和美国人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但好景不长,在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根本原因在于两大矛盾。第一个矛盾是美国想全面控制蒋介石,使之成为美国在华的代理人;而蒋介石则希望利用美国的军事援助帮助他统一中国,说白了就是相互利用!美国人想控制蒋介石,可惜他们想错;第二个矛盾是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美方发现蒋介石的无能,想抛弃蒋介石,于是支持李宗仁想取代蒋介石,这一回蒋介石和美国人彻底撕破脸,美国方面随即停止对蒋介石的军事援助,改为支持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于是就有文章一开头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和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对骂的场景。
蒋介石最恨的两个美国人
蒋介石在日记中有专门回忆解放战争的文章,其中蒋介石对两个美国人是恨之入骨,也骂得最凶。哪两位美国人呢?其中一位是马歇尔,蒋介石认为解放战争初期,如果不是马歇尔在拉偏仗,国军早就把解放军赶到苏联去,统一东北。但现在看来蒋介石失去东北完成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头上!
第二个让蒋介石恨之入骨的美国人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蒋介石在日记中骂司徒雷登见利忘义,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眼看自己的精锐部队在淮海战役中损失殆尽,就帮桂系把自己赶下台,更骂美国政客出尔反尔,不讲信誉。而此时的蒋介石更是看清美国人的真面目!当你有利用价值时,对你百依百顺,当你没有利用价值时,残忍将你抛弃,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结束语
美国想控制蒋介石,利用蒋介石也罢,他们都太小看蒋介石,不管怎么说蒋介石都是一代枭雄,不是这么好控制;其实蒋介石也不是真心听美国的话,只不过想借美国人军事力量达到他的目的,美国人想让来蒋介石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那是痴人说梦,美国人也看透这一点,也知道他们和蒋介石之间早已矛盾重重,只不过为了利益而勉强维持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