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经典背后的文化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经典背后的文化传承

引用
腾讯
13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02A00DGT00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7A03PAR00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28A093VP00
4.
http://www.lubanyouke.com/36190.html
5.
http://www.lubanyouke.com/43981.html
6.
https://www.zhangyefz.com/post/6808.html
7.
https://www.ruiwen.com/wenxue/shuidiaogetou/945601.html
8.
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1/41009.htm
9.
https://k.sina.cn/article_7042594833_p1a3c5781100100stzj.html
10.
http://www.fybhfzw.com/ztbd/378.html
11.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50158
12.
https://www.yasong.net/50440.html
13.
https://www.gushiwen.cn/mingju/juv_c17abe9feafb.aspx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不仅是中秋节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手法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1

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当时他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月怀人,思念其弟苏辙而作。词中以“明月”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与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境优美:词中通过对明月、青天、琼楼玉宇等意象的描绘,创造了一个空灵、澄澈、宁静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

  2. 情感真挚:词中流露出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真挚感人,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道出了天下离人的心声,具有普遍的感染力。

  3. 哲理深刻:词中不仅有对亲情的抒发,更有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词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4. 语言优美:词句流畅自然,音韵和谐,既有口语的自然流畅,又有书面语的典雅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02

文化价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千古第一中秋词”。它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月色的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词中所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词还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苏轼作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作品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3

传承与影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演绎。由于宋词原本是古代中国文人雅士聚会时演唱的曲子词,但是年代久远,原曲早已经失传,于是又有当代词人专门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重新谱曲,请来邓丽君在舞台上演出。从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传播热度到达了顶点,十几亿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此外,这首词还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如舞台剧、影视作品等,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在每年的中秋佳节,人们常常引用这首词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04

比较研究:与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时流行的,还有一首“中秋诗”,则更加受到官媒的偏爱。那就是唐代名相、大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比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了340余年,其诗风格朴实自然,不尚辞藻,却清醇典雅,沉郁顿挫,因此也成了张九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在张九龄《望月怀远》问世之前,中国其实一直有写“望月”诗的传统。据说最早以“望月”题材创作的诗歌是《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是一首流行在河南、安徽一带的民间歌曲,讲述的内容是“月下思美人”。后来历朝历代都有大量诗人创作相似题材诗歌,讲的大多是闺中女性在月夜思念良人,思想与内容都倾向于民歌风格。

但是自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问世之后,情形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首诗写得“雅正”,非常符合儒家正统的伦理价值观。诗的第一句写“海上生明月”点题以后,不是马上去写月下的“思美人”,或者月下“思良人”的陈旧内容,而是立刻把“明月”高升带来的情绪,引向了“天涯共此时”磅礴大气的场景。旧有“望月思”,写的是一门一户,一男或者一女之思,是小儿女之思。但是《望月怀远》把这种情感提升了一个档次,变成了全人类共有之“思”。这样处理,就非常符合“诗言志”的特色。

诗的第三句中的“情人怨遥夜”中的“情人”,不是特指“恋人”。因为在中国古歌里面“情人”,是泛指一切“有情之人”。他们在中秋节除了思念“爱人”,更多的时候是在思念包括“亲人”、“朋友”在内的一切“离人”,因为他们渴望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与之“团圆”。

由于《望月怀远》的诗风上承陈子昂,下启李白、杜甫,因此它在中国史诗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此诗的“清澹”风格,还开创了一个唐诗的新流派,就叫做“清澹派”。“海上”与“天涯”的阔大意象,整体拓宽了“明月之思”的覆盖范围,到了近现代,这首诗不断被官媒引用,借以表达渴望海峡两岸团聚的“团圆之思”。所以历来的中秋节,在官媒引用的古诗词里,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的出现频率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样高,或者有时候会更高。

与张九龄《望月怀远》清淳雅正的风格相比较起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显然更加注重表达“个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中的“我欲乘风归去”等句子非常有想象力,“起舞弄清影”等句子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下阕着重刻画月夜思亲的细节,遣词方面也比《望月怀远》更加煽情,所以历来深受老百姓喜爱。但是也正因为写得情致缠绵,所以词中意象的涵盖范围,反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我们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中秋第一词”,而“千古中秋第一诗”的名头,则必给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了。

05

结语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体现了宋代诗词的繁荣,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内涵。在当代,这首词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励着人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