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古镇:梁思成眼中的建筑瑰宝
李庄古镇:梁思成眼中的建筑瑰宝
在四川省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有一座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李庄古镇。这里不仅有着1470年的建置史,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博物馆。抗战时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在此工作生活,并对当地的旋螺殿、奎星阁等古建筑给予了高度评价。
梁思成与李庄古镇的渊源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为躲避战乱,国立同济大学等院校急需寻找新的落脚之地。四川南溪县李庄镇(现属宜宾市翠屏区)开明士绅罗伯希、王云伯向同济大学发去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随后,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10余所文化科研机构陆续迁至李庄。
梁思成,这位著名的建筑学家,也随中央研究院来到李庄。尽管身体抱恙,但他仍被李庄规模宏大、具有明清时期建筑特色的庙宇、殿堂、古戏楼所吸引。在考察了建于李庄镇北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的明代建筑——旋螺殿后,梁思成赞誉道:“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旋螺殿:民间工匠的建筑杰作
旋螺殿位于李庄镇北2.5公里的石牛山上,是一座明代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精美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大殿两层三檐,通高25米,呈正八边形,顶覆青筒瓦,8条殿脊皆塑有走兽和置有垂兽,宝顶及8个翼角均起翘优美。整个建筑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展现了明代建筑特色。
旋螺殿最令人称道的是其藻井。藻井八面都用斗拱叠架成网目状的花纹,并向右侧转至殿顶,形如螺旋,高敞绮丽。梁思成先生称赞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这种精妙的结构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梁思成将这民间工匠创造的力学原理,借鉴、传承和创造性地运用到1945年参加联合国会议大厦顶部的设计中,并将它与李庄栗峰山庄等收入自己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中。
奎星阁:长江边的建筑明珠
奎星阁位于李庄古镇滨江路,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梁思成曾对奎星阁作出极高评价,称其为“是从上海到宜宾沿长江二千多公里中建造得最好的亭阁”。虽然关于奎星阁的具体建筑细节记载较少,但这一评价足以说明其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
李庄古镇:建筑艺术的活化石
李庄古镇的建筑特色不仅体现在旋螺殿和奎星阁这样的单体建筑上,更体现在整个古镇的建筑布局和风貌中。古镇的街道由青石板铺成,蜿蜒曲折,旁边是古色古香的木质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承载着明清时期的风格,雕梁画栋,韵味十足。木质的门窗上刻有精美的图案,彰显着古人的精湛技艺。
李庄古镇的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3000位李庄人请神像、迁牌位、腾民房、匀口粮,以饱含民族情怀的大义之举,保障了12000余位大师、学子在这里继续科学和文化的研究。如今,李庄古镇正通过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让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